政策加码老年医学科建设:供需矛盾下,老年医疗体系如何破局重构?

2025-05-09 15:1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利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5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明确要求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并细化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服务模式等标准。

在这背后,是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也放大了康复医疗等需求。但与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相比,健康老龄化相关的机构、队伍与服务供给明显不足。《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3.9万个医院中,民营医院数量(2.7万家)已远超公立医院(1.2万家)。仅从数据上看,非公医疗机构在承接老年人就医需求上,或应释放更多动能。

然而现实中,非公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社会信任度较低等问题。如何推动非公医疗机构突破发展瓶颈,与公立医院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共同构建规范化、高质量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庞大老年群体的就医需求,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与医疗体系优化的关键议题。

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

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各地可根据实际,加大老年医院建设力度。

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发布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7年末,力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80%。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共有6877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11097个综合性医院和277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在持续扩大老年医学科供给的基础上,为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此次《新版指南》即是在总结老年医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基础上,修订形成。

与2019年试行版相比,2025年版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范围;二是细化了老年医学科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三是明确了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模式;四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

具体来看,为更好推进二级医疗机构开办老年医学科,《新版指南》更新了建设床位数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不少于20张,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0张。在人员配备方面,老年医学科每张病床应当配备医师不少于0.3名,配备护士不少于0.6名。

《新版指南》强调,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要加强对区域内下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指导,加强老年危急重症诊治能力建设,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等合作指导,带动基层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事实上,《“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也揭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伴随年龄增长,认知、运动、感官功能衰退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失能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但老年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存在显著差距等现实问题,均制约着老年人多样化健康需求的满足。

为回应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诊疗和康复需求,《新版指南》明确要求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同时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诊疗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老年医学科要逐步建立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根据临床工作需要,主动吸纳内科、肿瘤、中医、康复、精神心理、护理、药学、营养等各专科医护人员,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共病诊疗特色服务,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新版指南》提及。

非公医疗如何协同发展?

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基础诊疗保障,但面对术后康复、慢性病康复等复杂需求,仅依靠公立老年医学科的力量仍显不足。

以脑卒中为例,《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这些患者中,很多在度过急性期后都需要更加专业的康复治疗。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康复医院合计810家。其中,公立康复医院建设逐年稳定共计182家,私立康复医院628家。业内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非公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优势明显且有效适配市场缺口,有望成为行业发展中坚力量。

在日前召开的“慢病康复社区行”公益项目启动仪式暨创新型康复医院发展论坛上,不少行业专家也指出,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协同发展,或将成为破解包括老年康复医疗等需求困局的关键。

不过当前康复医疗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相当一部分康复医院以住院康复为主,缺乏门诊康复服务等。上述论坛聚焦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例如上海融智汇康复医院以“门诊与住院并重、预防与医疗并重”等特色,通过社区健康宣教、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方式,推动慢病早筛早治,实现健康普惠与专业医疗资源的有效衔接。

但个体化经验或难以在全行业复制,针对康复医疗高质量发展,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看来,一是强化诚信建设,杜绝虚假宣传,重塑行业信任;二是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引入专业评估量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科学诊疗;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借助 AI 人工智能等先进器械,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效率;四是加强行业交流,促进经验共享、降低运营成本。

上海市老专家协会副会长、医药卫生专委会主委陈敏生也强调,非公立康复医院需通过“精准定位”与“深度合作”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方面,紧跟公立医院学科细分趋势,深入剖析自身医疗服务能力,精准定位可深耕项目,明确服务形式与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需全面梳理区域内各级医疗资源,清晰界定合作边界,为吸引患者流量筑牢基础。

在推动公私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方面,陈敏生认为应“开门纳患、语言共通、执行清晰”,即简化转诊流程,建立便捷通道,让公立医院与患者明晰合作路径;以通俗语言阐释康复服务价值;优化执行标准,充分考虑地域、职业差异,确保医疗指令高效落实。

“通过修炼这三项‘内功’,非公立康复医院有望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老龄化社会交出满意答卷。”陈敏生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