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中欧重申年内完成BIT谈判 数字经济或为合作新重点

2020-09-16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青亭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4日晚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会晤,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中欧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中欧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双方很早就开始筹备一系列重要庆祝活动,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既有外交安排。原本,在德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倡议下,中国国家领导人将于9月14日在德国莱比锡同欧盟所有成员国领导人齐聚一堂。

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越是面对这样的形势,越要牢牢把握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大方向,越要坚定不移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维护正义注入更多正能量。

默克尔、米歇尔、冯德莱恩表示,中国是欧方尊重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当今世界需要欧中加强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更加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符合欧中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推动经贸、投资、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据新华社报道,欧方对欧中签署地理标志协定感到鼓舞,欢迎中方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致力于年内完成欧中投资协定谈判,给欧中关系注入新能量。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内的合作,推动抗疫国际合作,维护自由贸易,促进欧中和世界经济早日复苏。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当前,中欧关系的方向更多地由中国主动塑造,而欧方则显得越来越被动,毕竟欧盟当前还没解决英国脱欧问题,而且还不断受到美国的压力,因此,中欧关系的重心正在逐渐向中国倾斜。

但王义桅强调,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合作对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对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全球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及其经济影响等将起到重大作用。“中国更多地从宏观战略层面来引领双方的合作,而欧盟更多地受到了意识形态干扰和美国的制约,正在努力地寻找自身的战略独立性。”

疫情推动了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中欧双方可以在这些领域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视觉中国

打造数字合作伙伴关系

“欧洲需要成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竞争环境。今天的会晤代表着在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米歇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力争建立一种能够兑现相互承诺的关系,这将为双方带来具体的成果,这些成果也对世界有利。在一些领域,我们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在其他领域,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习近平在会晤中强调坚持开放合作。“中国致力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方将通过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实现中欧两大市场、两方资源的更好联通、更大效益,推动中欧共同发展更加强劲、更可持续。”

王义桅指出,此次会议,双方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如气候变化、全球抗疫合作、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但也存在一些分歧。目前,欧方对中国主要有两大关切:一是要求中国尽快落实承诺,包括在市场准入、产业补贴、国企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二是要求同中国发展开放、透明、对等、互惠的中欧关系。

“实际上,欧盟近年来在全球的竞争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它提出的很多关切其实反映的是对自身竞争力丧失的焦虑。”王义桅指出,与欧盟不同的是,中方关注于全球层面的开放合作,而且强调中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指出,中欧关注重点的不同不仅反映了双方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体现了在利益和立场上的差异,而且涉及对未来竞争力、话语权的争夺,比如在数字规则的制定方面。

王义桅认为,从此次会晤的成果来看,中国希望做的是增加中欧合作的增量,而不是仅仅扩大存量,因为欧方在中国的存量不像过去增长那么快了。比如,通过地理标志协定,扩大欧盟农产品对华进口,挖掘中国4亿中产阶级消费市场的空间。再比如,疫情推动了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双方可以在这些领域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包括推动制定全球数字领域标准和规则,共同抗衡美国的数字霸权。

王义桅强调,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对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良性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欧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集团;而中国已从用市场换技术发展到用市场制定规则、用市场养技术。“对于全球数字领域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包括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中欧都是彼此不二的选择,也是对冲美国风险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他说。

中欧正式签署地理标志协定

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德国驻华大使葛策、欧盟驻华大使郁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该协定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协定。这一协定从谈判到签订历时8年时间。

该协定包括十四条和七个附录,主要规定了地理标志保护规则和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等内容;纳入双方共550个地理标志(各275个),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保护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双方互认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将于协定生效之日起开始保护;第二批各175个地理标志将于协定生效后四年内完成相关保护程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相关文件发现,我国首批100个被保护的地理标志包括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郫县豆瓣、普洱茶、五常大米、四川泡菜、山西老陈醋、烟台苹果、南丰蜜桔、库尔勒香梨等。欧盟首批100个被保护的地理标志包括慕尼黑啤酒、巴伐利亚啤酒、丹麦蓝乳酪、爱尔兰威士忌、帕尔玛火腿、西提亚橄榄油、帕达诺干奶酪等产品。

中国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9月15日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数量多、种类丰富。中方列入协定清单的地理标志不仅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还涉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纸、蜀锦等中国特色地理标志。

该负责人表示,协定提供的高水平待遇将有利于中国相关产品获得欧盟消费者的认可,进一步推动相关产品的对欧出口;同时,也为有效阻止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假冒和伪造提供了法律保障。

该负责人说,下一步中欧双方将按照各自法律规定履行协定的生效程序,使协定尽早惠及中欧双方企业和民众。双方还将稳步推进第二批地理标志产品的互认,使更多中欧地理标志得到保护。

欧盟农业与农村发展委员雅·沃伊切霍夫斯基表示:“我很高兴看到这项协议距离生效更近一步,反映了我们与中国等全球贸易伙伴密切合作的承诺。”

据欧方统计,2019年,中国是欧盟农产品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总额达145亿欧元。中国也是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对华出口额占比达到9%,主要产品包括葡萄酒、农产品和烈性饮料。

“欧洲地理标志产品以其高质量和多样性而闻名。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欧盟和全球范围内对其进行保护,以确保其真实性并维护其声誉。”沃伊切霍夫斯基说,“该协议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并将加强我们的贸易关系,使我们的农业食品部门和双方消费者受益。”

欧方表示,在协定签字和欧洲议会同意后,欧洲理事会将正式通过该协议。该协议预计将于2021年初生效。

重申年内完成中欧BIT谈判

当前,中欧正在积极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该协定谈判于2013年启动,内容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高端服务业开放等,迄今共举行了31轮谈判。在7月21-24日举行的第31轮谈判中,双方就公平竞争规则方面的文本议题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在会晤中表示,双方要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推动合作提质升级,助力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共同维护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欧盟领导人表示,中欧在规范国有企业行为的规则、强制技术转让和补贴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重新平衡市场准入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还迫切需要开展更多工作。欧盟呼吁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加大工作力度。

对于该协定能否在年底前签署,冯德莱恩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必须在市场对等开放等方面有所进展。她说,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是开放的,所以欧洲企业理应在中国市场也获得同等的待遇。此外,她还表示,期待中方在解决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补贴方面有更大进展。

与此同时,习近平指出,中方密切关注近来欧方在5G、外资审查、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方面的一些动向,希望欧方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塑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保障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我们与中国建立了强有力的贸易关系。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平均每天的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米歇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华贸易可以为欧盟经济复苏注入活力,但希望“更加公平”。“我们希望有一个更加平衡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互惠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据中方统计,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2019年,中欧贸易总额7051.1亿美元,同比增长3.4%。同年,欧盟对华投资73.1亿美元,中国对欧盟投资75.8亿美元。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9月8日在服贸会上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已处于冲刺阶段,希望协定可以让双方企业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竞争。他指出,在这个协定中,有三个章节重点反映了欧方的关切,即公平竞争、市场准入以及劳动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