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金融 > 正文

消金行业如何征战“普惠”蓝海,《2021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亮点解读

2021-11-30 09:4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霜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吴霜上海报道 今年8月以来,多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接到窗口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存量贷款也要在过渡期内调整完毕。不仅于此,“双减政策”出台也使得培训贷款监管缩进,业务明显缩量。此外,不少区域的地方金融监管局还摸底小贷机构、消费金融机构排查“医美贷”存量情况。

经过近十年的爆发式发展,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逐步过渡到稳健增长的新阶段。据央行数据,我国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18.96万亿快速膨胀到2020年末的49.6万亿,5年时间增加30.64万亿,增长161.6%。但是,行业监管趋严,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这些都加速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演变。 

三大门派,各有所长

目前,国内参与消费金融的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生态中各类主体资源禀赋不一,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卡部门、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其他,主要是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信托等。

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主要依托自营业务直接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一般以发放信用卡的形式。近两年来,信用卡发卡进程明显放缓。2017、2018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合计发卡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6.35%和16.73%。但2019年和2020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仅合计增加0.92亿张,仅相当于2018年一年的新增发卡量。且信用卡资产质量也普遍下滑。南财智库统计了21家上市银行近两年信用卡贷款不良率,2020年平均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2.11%,同比上升了0.52个百分点。

消费金融公司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与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截至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共计30余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24家均具有银行股东背景,涉及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从股东背景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巨头系三大类。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依托于股东的天然优势,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优势较为明显,也更易获得牌照。从2020年已披露财务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来看,净利润排名前十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8家公司的股东包括商业银行,具体为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

尤其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稳健态势。以兴业消费金融为例,截至2020年末,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445.59亿元。2020年全年,兴业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64.70亿元,同比增加28.48%,实现净利润13.50亿元,同比增加31.01%不良率在同业中表现稳健,截止2021年中报,上半年不良率为1.15%。

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则是由产业企业主导设立的公司,依托于产业消费场景实现产融结合,在场景金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互联网巨头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流量、技术、数据,但是近年来互联网小贷高杠杆、高利率、暴力催收等问题不断引发监管和舆论关注。

对此,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智库21世纪资管研究院调研了众多的银行信用卡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访谈了业界高管、行业专家,最终形成了《2021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可持续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是消费金融迅猛发展的阶段,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用户定位、贷款利率、成本控制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用户选择上,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以低学历、低收入的“长尾客户”为主,如何筛选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成为消金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据201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15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中25%-50%是高中及以下学历;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客户占比超过50%,部分消费金融公司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用户下沉一方面满足了客户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给消金机构的风控带来了极大挑战。一些消金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监管可以适当鼓励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作为个贷业务的补充。

在利率选择上,部分机构在18%-24%之间,但也有少数消费金融公司采用了24%-36%之间的年化利率。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过高利率会给行业带来声誉和伦理风险。头豹研究院分析师王怀远表示,目前消费金融的利率较高主要还是由于风险成本相对较高,若能降低借款人风险,贷款产品利率仍有下行空间。调研中,金融机构高管表示,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贷款利率仍有下降的空间,但也应注重风险与微利的有效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贷款利率与融资成本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成本不低,融资渠道不够顺畅。目前仅有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少数几家银行系机构,能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将融资成本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南财智库调研中,不少消金公司反馈2021年以来其遭遇融资难问题。有消金公司指出,近期同业授信下降,金融机构不愿意投资消金资产。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银行间同业拆借,13家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5家获批发行金融债券。

此外,受疫情影响,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了消金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API等各类科技已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全融全价值链,帮助消费金融机构提升客户经营和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加强风险管控,进一步促进其业务增长和利润水平。以兴业消费金融为例,通过区块链存证系统将用户借贷的核心要素上链,并将存证结果同步到司法链和其他可能涉及纠纷处理的区块链节点,不仅较好地保护了贷款者的隐私,还可减轻金融案件纠纷中消费者的举证压力,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整个信贷过程中的纠纷节点。

首度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原则

21世纪资管研究院基于对消费金融市场的深度分析和大量的专家访谈发现,消费金融围绕普惠金融的本质快速发展,在扩大消费、提供普及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三大问题:由 “不该贷,过度贷”等引发的社会舆情、间接助推居民杠杆率上升、合规问题等。

《报告》指出,消费金融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从跑马圈地的第一阶段,跨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阶段,并对此提出了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原则:

 

第一,客户适当性原则,避免客户过度负债,对消费金融机构的获客途径、营销方式等进行规范,并对过度负债的风险进行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使用借贷产品。

第二,价格合理性原则,不以单一暴利为目标,在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与客户承受能力之间取得平衡,监管、机构、市场各方努力降低各类成本。

第三,信息透明性原则,操作合规,明示利率和风险,减少展业过程中不披露、少披露贷款利率,诱导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第四,隐私保护性原则,重视用户的数据安全,将消费者保护工作进一步嵌入产品研发、数据安全、营销宣传、风险评估、催收管理等业务流程中。

第五,产品服务普惠性原则,广泛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发现市场新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既注重财务绩效,也兼顾社会绩效,提高客户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广泛利用技术手段,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经验,打造需求导向的专属产品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政策建议:行业监管亟待完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消金起步于流通和零售行业,最先在居民日常消费的金融场景展开。也正因其产生的自发性和市场性,很快就暴露了消费金融行业无序发展的弊端,如高利贷、过度借贷、暴力催收等。之后的消金政策,则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发力于限制借款利率、规范营销行为、建立资格制度、严格审批流程等方面。

相比于日本在初始阶段监管的缺位,美国消金一开始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的方式,监管较为审慎。随后开始放松管制,导致无担保贷款膨胀;长期的宽松监管环境还引发了次贷危机,违约普遍。在这一时期,征信系统也逐步建立。近年来,监管逐步收紧,加强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和对借款人贷款资质的审核。

从日美两国的经验可以看出,非理性繁荣不会长久,行业长期健康的发展还是需要监管的规制与支持。要实现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立足普惠的同时拥抱监管,直面挑战,合规发展,如此方能彰显消金行业的最大价值。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展望和监管政策建议。

诚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所言,高速发展之后的监管强化,将推动着消金机构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转型与规范发展成为了新的主题。报告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