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会取得成功

2018-09-18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罗迪

罗迪(彼得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的宏观经济的背景正在发生变化,这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人必须要注意的,尤其是要注意中国不断发展的消费市场过去7到8年的发展情况。

消费支出在中国GDP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目前中国差不多80%的GDP增长是来自消费支出的增长,这在今年前8个月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我们回溯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数字,当时中国GDP增长,大概不到一半是来自消费增加的支出。消费从不到一半到差不多接近80%的比例,这是巨大的转变。经济增长得益于中国内部消费的增长,也包括政府的消费,但其中差不多有75%的消费是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对高资本投入和进出口的依赖大幅度下降,这是过去7到8年最核心的转变。这些基础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我们需要问的是,转变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之前最为被忽视的,尤其是海外研究中国经济了解认识不足的一个事实,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工资占GDP百分比上升的大国。就OECD国家而论,工资占GDP的水平是基本持平的,美国甚至是下降的。但是在中国,工资在GDP的占比却在上升,从2011年到现在,每年差不多上升5%。税后和工资以外的可支配收入,包括个人、家庭收入,包括转移支付,所有这些加起来,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自2008年以来都保持这一趋势。工资占GDP的比重在上升,税后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上升,消费当然会增加。

第二个原因也是大家通常认识不足的。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从2010年开始下降。当然,绝对数字看,中国家庭储蓄率还是很高,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很高,但确实是逐渐下降。所以,可支配收入比GDP增长更快,税后收入的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这两个宏观因素非常明显,这样就导致了消费的上升。

如果这些都是推动因素,那么我们必然有这样的问题,未来消费的持续增长是否可持续?我把这些因素分为供给侧的因素和需求侧的因素。需求侧的因素有这样几个,其一是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几年前达到顶峰,现在在缓慢地下降。但是中国有更多的劳动力需求,这也是导致工资占GDP的比重上升的原因。其次是中国政府大大改善了社保,导致了家庭储蓄率的下降。当然,大家不都是自己买保险,因为社保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比以前有所改善。第三个因素是金融抑制在减少,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投资一些理财产品,这和10年前相比是巨大的差异。当时大多数的家庭储蓄都是存在银行,当时的真实利率是负的。所以,金融抑制的减少,或者是金融的放开、自由化,必须要考虑在内。其四是家庭收入在上升,根据世行的定义,中国已经不是中等收入国家,而是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家在医疗、教育、旅游、娱乐方面的消费在上升。这意味着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吃穿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是在增加服务消费。相比制造业来说,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100万的工业增加值,大概能够创造7.5个新的就业。而同样100万的增加值在服务业,可以创造9个新的就业。至少在边际上来讲,消费更多的转向了服务。这就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专项服务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还有供给侧的因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10年前,人民币是被严重低估的,这相当于给服务业征税。大多数中国的制造业生产主要目的是出口,因为人民币比较便宜,是有助于出口的。现在这个因素逐渐消失了,这就使得工业和服务业基本上是公平竞争的。其次就是营改增改革,减少了服务业的税收,可以使服务业可以更好地跟工业竞争。再次是服务业向私营资本的放开。这个逐渐出现的趋势也增加了服务消费。

那么这一趋势的可持续性如何?上述这些因素都是结构性的,人口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社保会不断加强,收入继续上升,或者说可支配收入占GDP上升,或者说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所以我认为几个趋势都会再延续几个10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会成功的。

(根据罗迪博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发言整理,经论坛授权)(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