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中央重大布局!中央财经委部署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专家建言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

2019-08-27 12:39:3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缴翼飞

8月26日下午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要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权威受访专家指出,产业基础薄弱是中国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兴、华为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更凸显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急迫性,中央财经委员会部署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表明中央高度重视产业链安全问题。

此外,有专家建议,中国应当建立常态化的产业链安全评估审查机制,每年对工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安全进行评估,并定期开展全国普查,以确保中国供应链有战略调整的弹性与韧性。

打破产业“空壳化”,产业链受制于人亟待破解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8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会议指出,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6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做了专题汇报,“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中央对此也高度重视。”

屈贤明指出,产业基础薄弱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这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从下游的主机集成开始做起,一般都是引进国外技术,侧重于组装,而在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领域一直存在短板。

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在上游做了大量布局,中国在这方面追赶将花费很多时间,面临更艰巨的市场竞争,而且面临着工作重复、知识产权等问题。“比如芯片领域,原来中国是有这些行业的,但是国外技术更为先进、规模效应也使得其成本更低,这使得中国产品因为性价比较低而不具备竞争力,从而形成了产业链上的短板。”他说。

另一方面,他指出,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持续推进,得益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除军工等敏感技术与产品外,中国能从全球市场顺利地获得几乎所有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以至于技术,因此,一些领域存在着高度的进口依赖,一些行业甚至存在“空壳化”的风险。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屈贤明指出,中美贸易冲突以来,中国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风险进一步被放大,即使是在中国已经取得重要突破的通信技术领域,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重大问题,中兴、华为被断供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此外,日韩贸易冲突也在芯片等领域采取了限制措施,产业链风险正在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夯实中国产业根基,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与安全高效,这也确实是中国制造迫在眉睫的挑战。”

建议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中国现在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机制化地评估自己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安全。

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美国每年会两次评估其供应链安全与产业基础能力,评估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供应链有充分的弹性。在打贸易战的背景下,其供应链领域不会影响它的经济安全,所以美国每年都会发布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评估报告,也做了一系列供应链战略研究。

“我觉得,从产业安全考虑,中国现在也要有一套制度,机制化的制度,来评估自己的基础能力,评估自己的供应链安全,梳理产业供应链的现状,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评估其替代的可能性。”他说。

他建议,中国每年要有两次对工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安全的评估,每四年做一次全国普查,确保中国供应链有战略调整的弹性与韧性。

黄群慧认为,中国应根据这些评估,着重补齐产业链中的短板,这将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他指出,当前世界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暗流,根据2017年英国的一个报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发布出台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大概6616项。而同期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措施只有2254项。其中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台各类限制措施已超一千多项,占到总数的近20%。

他认为,美国此举的实质为将国内的问题国际化。一方面,美国由资本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效率是很高的,但美国国内确实出现了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的持续推进,技术进步也在冲击着既有的就业格局。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却将问题归咎于中国等其他国家、归咎于全球化。

黄群慧强调,在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应当高度关注美国限制措施对中国产业链的的影响,其一是要警惕美国关税措施逼迫中国国内产业链的转移,比如向东南亚的迁移;其二是美国在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高新领域不断封杀、打压中国,应高度关注其对中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影响。

他指出,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也有充足的韧性来迎接这些挑战。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只有11.6%,但到了2017年中国提升到了24.8%。同期,中国的出口产品的本地附加值也在持续上升:从2005年64%已经上升到2017年77%,这说明中国价值链的位置也在上升。

“在联合国工业目录中,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保证了中国工业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具备充分的韧性。”黄群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