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金融业科技化持续演进 中小银行亟待“补齐”式赋能

2019-09-1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海平

数据和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整个银行业在向零售化、线上化转型的过程中,对金融科技的接纳和应用早已普遍,对银行业务层面带来的效果也已成为共识。

不过,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多位为银行提供科技服务的企业人士交流获悉,虽然目前整个行业非常热闹,似乎每家都在大力投入金融科技。但事实上,主要是全国性银行以及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行动较多,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农商行以及部分城商行而言,真正投入和布局才刚刚开始。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化之路启动

从基础的银行后台底层系统来看,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2016年前后,全国性银行和部分城商行已经升级过一批,但其余银行仍是使用速度和效率要落后很多的旧系统,如今这部分银行进行升级的动力越来越大。据记者了解,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农商行也开始主动向科技公司寻求合作,试图以科技化的方案来推进解决时下面临的经营上的一些难题。

与此同时,部分金融科技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了这部分银行机构,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空间更为庞大的科技应用需求市场。“全国性的大型银行,通常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且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技术开发实力完成很多科技升级和创新工作。但是农商行在技术团队建设方面相对弱,但是业务上的需求却不比大型银行少。”杭州排列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陈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表示。

在她看来,与大型银行的合作属于“冗余”式赋能,是锦上添花性质的,但是对区域性小银行的科技赋能则是“补齐”式的赋能。

2018年时,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0%的城商行没有将金融科技列入战略规划,而是采取了被动跟随策略,部分城商行还未开始尝试。有26%的受访城商行认为无法负担资源投入。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农商行总资产规模64.54万亿元。其中,城商行资产总额达31.72万亿元,占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6%,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82万亿元,占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3.0%。

但是另一方面,据记者与地方银行业人士交流,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这些业务定位于当地的区域性银行最大的焦虑就是客户流失,而与此同时,大行纷纷借助科技手段拓展业务范围更是加深了这种分化和小银行的焦虑。

焦虑之下,科技化转型迫在眉睫。

陈薇介绍,其所在公司排列科技的策略就是以省份为单位,服务对象主要是定位于当地的农商行,因为第一批客户就是浙江当地的部分农商行主动寻求数据系统等科技方面的合作,并且由此推广到当地的其他兄弟机构。“这些银行的董事长已经有了明显的科技化意识,提出的技术系统要求都是希望能够符合未来5年的趋势,而不是按照业务驱动的逻辑2-3年即可。”

中小银行的技术痛点

从当下银行的具体技术要求来看,小银行与大银行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按照金融科技应用的阶段,首先即是底层数据平台的搭建;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然后再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营销等业务应用;最后再往上就是全流程的技术化。

如前文所提,小银行普遍还处于“打基础”即搭建底层数据平台的阶段。而大型银行要走得更远一些,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近年来业界提及较多的API开放银行。

陈薇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API就像是嵌在墙壁上的插座,可以适配不同标准的插头应用,在这个基础上搭建各种场景等,部分大银行目前有条件讨论这些概念,把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封装在了墙壁后面,小银行还处于构建墙壁后这些基础性工作的阶段。

其次,业务模式不同。

一些全国性银行,尤其是定位于零售的银行,小额高频的业务模式可以批量线上化,但是技术路径和产品并不一定适合区域性银行。后者业务局限与当地,小额高频可以做标准化产品,区域性小银行更适合做深度产品。

事实上,在很多地区,相比于全国性银行在当地的业务规模,当地农商行的业务量很可观。但是农商行科技化之路依然障碍重重。首先即是成本和资源投入问题,据记者了解,很多农商行的科技团队仅10人左右,相比于大行的百人团队几乎不值一提,无法支撑业务所要求的科技化。

陈薇对记者说,相比于国外一些先行的大公司,国内目前一个明显落后的地方是,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数据素质跟不上。比如取数,国外很多机构业务人员可以完成取数工作,但是国内机构必须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完成。

另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国内金融机构对于应用一项技术能带来的效果预期过高,“在国外,能够提升10%的业务效率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国内很多机构,感觉需要提高100%才能打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