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B面:多类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待解

2019-09-1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与风险的防范化解息息相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证监会9月9日至10日在京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通报中四次提到“风险”一词。

会议认为,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着重提出“要切实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不断震荡企稳的A股市场正在对此前的股票质押风险有所缓释,而针对资本市场不同领域出现的潜在风险,应当进一步强化市场机构的展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三个领域风险被重点关注

有关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领域的风险正在被监管层所重视。

事实上,伴随着近期A股市场的企稳,融资盘的风险水位也在悄然下降。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规模为2.31万亿元,已低于大股东未平仓市值的2.47万亿元,而仅仅在7天之前,疑似触及平仓规模还较未平仓规模多出0.08亿元。在一个月前的8月11日,疑似触及平仓市值规模高达2.54万亿元,较未平仓规模多出0.87万亿元。

与此同时,截至9月11日,市场质押股数6051.36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9.1%,均较半年前的6254.62亿股和9.62%出现不同程度降低。

“可以看出,A股市场的企稳,正在让融资盘的风险有所下降。” 北京一家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一方面是部分质押盘转危为安,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股票质押融资兑付后又开始了新的融资,但由于是重新定价,所以这部分风险也被相对应地消化了。”

“关键是大股东能还上质押融资款,就不存在爆仓的问题,有些风险可能只是一时的流动性问题。”上述分析师指出。

然而在债券违约领域,相应的风险事件还时有发生。Wind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共发生违约债券只数达122只,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同时月均违约规模也在上升,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全市场已违约信用债规模达878.03亿元,月平均规模为105.79亿元(9月份按0.3月计算),而2018年的月均违约规模为100.80亿元。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宏观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信用环境改善后债券违约风险有望得到进一步遏制。

“虽然债券违约数量在增多,但是增速已经有所放缓。”华中一家券商固收人士,“我们接项目的风险偏好有所提高,当然风控还是非常审慎的。”

长效机制待考

事实上,一些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有时与市场变化紧密相关。

例如股票质押风险的缓释,一定程度上依赖于A股指数的企稳和交投活跃度的复苏。

“成交量变好了,同时指数也提升了,自然风险部分的质押盘也就会有所收缩。”前述策略分析师表示,“但这种风险化解形式并不能有效应对风险的再次滋生,市场需要建立更多长效机制,来应对重点领域的市场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强化市场博弈,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和过程监管,针对套利活动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部分重点领域风险的不断释放。

“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在于平滑地释放风险,比如A股市场缺少的做空机制,就能够让不同的市场预期充分博弈,否则只能一个方向进行投资,必然会带来市场的剧烈震荡。”北京一家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股票质押、债券违约还是私募基金,其主要原因仍然与资本市场信息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信用失衡有关。

“从洛娃、康得新等很多债券的案例来看,一些债券违约发生得特别突然。这种信用信息的突然转向,本身就加大了风险的处置难度,更让债券持有人深陷其中。”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债承人士表示,“放在私募领域也是一样,有些私募机构做过管理人登记,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日常监管,线下发的产品没备案,这样融了很多钱,导致的结果是管理人登记机制成了给这些私募机构背书的工具。”

事实上,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已被国家高层视为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方式。9月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指出,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和强化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

会议同时提出,要加强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优化设施布局,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从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再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的完善都能够让金融市场进一步有效率,并防范和化解由信息闭塞不畅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上述债承人士表示,“比如说在债券领域,可能一些发行人为了实现债券‘顺发’隐瞒或有负债的情况,有的还私下通过担保公司、互金平台融资,但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来增强信息互通后,发行人类似的侥幸行为将会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