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财快评 > 正文

南财快评:应该如何提高小城市的人均收入?

2019-09-30 20:34: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钟辉勇,陈钱艳

据媒体报道,国内许多城市公布了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从数据来看,全国各地的人均收入都有较快增长,不同城市人均收入增速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如果进一步对比,会发现一二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远高于小城市。在全国不同城市间人均收入增速没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面临这种现象,大家都会担心,国内不同城市间经济总量已经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人均收入差距还继续扩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地区间的不平衡会更加严重?是否应该继续进一步提高小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小城市的经济增长,来减少国内不同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答案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提高全国人均意义上的收入水平,而不是为了单独提高某个地区或城市的收入水平。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人是可以流动的,当某些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好,收入水平更高,那劳动力就可以从低人均收入的城市向高人均收入城市流动。对低人均收入城市来说,当人口流出之后,本地“分蛋糕”的人也会减少,即使经济总量不变,人均意义上的收入也会提高。因此,解决城市间人均收入差距,最终目标应该在提高全国人均收入的总目标下来考虑如何提高不同城市的人均收入。至于劳动力最后会选择在哪些城市就业,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根据这个标准来看待我们现在不同城市的人均收入差距,就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现在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一个很重要原因其实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其配套的教育和社保政策导致人口(尤其是低学历群体),仍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由此造成了城市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在这种限制条件之下,一方面大城市不能更好地获得经济集聚产生的生产效率,也不能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小城市为了提高GDP的总量,又会进行大量没有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些债务问题。

 对这个问题,实际上经济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所提出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如果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能够在城市间自由流动,大城市可以获得经济集聚产生的生产效率,小城市转而注重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医疗这类公共服务的投资来提高长期人力资本,城市间的发展也会在人均意义上更加“平衡”。 

 (钟辉勇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陈钱艳系金融发展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