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2020全国两会系列社评之三|积极财政政策更有针对性

2020-05-23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罕见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今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部署都围绕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报告提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为了强化稳就业、保民生的目标,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给出了两个与就业、民生有关的数字指标,一个是就业指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另一个是物价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当然,今年不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落实“六保”任务,扩大内需,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以上两点主要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是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发行量,低于会前市场预期的3万亿元规模。地方专项债新增规模也未强化“刺激色彩”。这意味着,中国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依赖财政赤字货币化维持经济增长,破坏财政纪律,毁坏央行信用,而是在遵守财政与金融纪律的前提下,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针对性、适时性和有效性,避免影响金融稳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业。

此外,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下半年国际形势继续恶化影响国内经济运行,中国较为克制的财政政策可以留下继续加码的空间;如果下半年发达国家疫情结束、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中国较为克制的政策则可以避免过热。

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严谨性,可以对地方政府形成约束。我国长期存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如果在宏观政策上给出具体增长目标并且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不加约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大规模重复建设,乱借债乱花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财政政策给出了具体约束:一是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六保”,直接惠企利民,不允许截留挪用;二是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些项目必须是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不允许乱投资;三是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真正过紧日子。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中国有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中国一定能闯过当前的难关。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将会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用好财政专款,做好“六保”工作,落实专项债项目,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改革要求,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强化地方政府民生服务以及市场服务的功能,积极主动有为地投身于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