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中国正处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期

2020-05-28 07:00:00  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 王峰

当前,在重视基础研究取得全社会共识的当下,“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已经在合理的轨道上,也已经有了合理的布局。”施一公告诉记者。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科技创新支撑社会发展,以及加强生命科学在内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突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来讲,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力以赴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基础学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覆盖了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方方面面。”

但施一公也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给基础科研、生命科学发展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学科交叉满足科技变革需求

近二三十年来,一种新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全球兴起,即“小而美”的新兴理工科大学。这些大学聚焦于有限的基础学科,实行扁平化管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出色的办学成绩。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刘立介绍,这些大学往往伴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而设立,以培养满足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具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等特点。

在国际上,欧林工学院、悉尼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已成为新兴理工科大学的佼佼者。

跨学科研究和培养人才是这些新型大学的鲜明特色。比如,欧林工学院第三学期的课程模块有三个:生物与人文艺术模块、材料科学与人文艺术模块、信息系统与商业基础模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一模块,并可在模块外选修其他模块的课程。

在国内,如今也出现了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兴理工科大学,西湖大学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据介绍,截止到2019年,西湖大学已招收三期学生,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共334人。预计2026年,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000人。

施一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当前正处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亟待改进、急需进步的地方,科学底蕴、科技储备的根基还不够扎实,前沿理论、尖端技术的突破相对较少,但我们一直在奋起直追,这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也在探索新型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我们从招收培养博士生研究生起步,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由一流的师资引领学生‘寓教于研’;我们鼓励学科交叉,尝试双导师制,在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或方向的导师。”施一公说。

基础研究没有捷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基础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一次危机时展示自我的机会。

据介绍,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郭天南实验室发现了新冠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独特的分子变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

“我们希望再接再厉,一方面继续投入并推进与疫情相关的科研攻关项目,积极筹划涵盖前沿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西湖大学也将着眼在更长远的未来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水平和能力,我们在不久前刚刚成立了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今后再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我希望西湖大学能够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施一公说。

但基础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遭受冷遇。

1996年,71位中科院院士联名提出《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研究》的报告。2009年6月,生物学家饶毅与施一公联名撰文指出,中国生命科学拥有自主专利产权的应用很少,生物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对国民经济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当前,在重视基础研究取得全社会共识的当下,“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已经在合理的轨道上,也已经有了合理的布局。”施一公告诉记者。

施一公曾在2018年5月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演讲时介绍,生命科学是一个包括上百个分支学科的大学科,既包括植物、动物、海洋、生态、环境等传统生物学,也包括一大批现代微观生物学,比如生物化学、生物遗传工程、现代分子制药、现代医学等。

“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命运。从国际范围来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始终是热门,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革命以来,始终处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和全力支持。”施一公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让科研人员得到充分激励已成社会共识和政策导向。施一公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面貌、科技创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才能在优越的环境里潜心搞科研、做学术。从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厅,到三千多所院校,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正不断地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方式。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施一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