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统筹数字基建体系化协同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驶上快车道

2020-05-28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

疫情加速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而在新基建的政策加持下,工业互联网更驶上了快车道。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突破了“铁公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基建模式,赋予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内涵,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内在需求。

下一步,要统筹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5G”的数字基建体系化协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发展。

工业互联网成为未来竞争必选项

《21世纪》: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徐晓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工业互联网融合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需对接、物资统计、产能提升、云排产、云检测等场景上体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后疫情时期,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优选项”。

《21世纪》:如何看此次疫情对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不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哪些问题?

徐晓兰:此次疫情深刻改变了各行业对数字化的态度,数字化从可选项变成了商业竞争的必选项,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也进入了快车道。

不过中国企业总体数字化水平较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协同失调。此外,行业间整体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靠近消费者的2C行业(零售、文娱、金融)数字化水平相对高于2B行业。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数字化产业生态。打造大型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平台,通过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轮驱动,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良性互动发展。

二是因“业”制宜,推进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考虑不同行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以适当的政策扶持、经济激励来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做深、做透行业应用,打破行业壁垒,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的国家级数据平台,彻底解决行业数据“孤岛”问题。

《21世纪》:疫情期间,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等基本问题,缺少技术基础与资金,这是否会影响它们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徐晓兰:中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停顿、市场迅速下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均受到影响。

而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工业互联网将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促进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工业互联网也增加了企业连接的广度,强化了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由于汇集产业链上下游海量数据,工业互联网还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拓展融资途径。

入围新基建需要打好“组合拳”

《21世纪》:工业互联网被明确列入了新基建的范畴,这对工业互联网意味着什么?4月28日的国常会要求,“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徐晓兰:与传统基建不同,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突破了“铁公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基建模式,赋予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内涵,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内在需求。

之所以要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主要原因在于,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如5G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无法形成合力。

因此,我们下一步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统筹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5G”的数字基建体系化协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发展,形成数字基建“组合拳”“驱动力”。

《21世纪》:能否介绍下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情况?

徐晓兰: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经济全要素连接的枢纽、数据汇聚的节点与资源配置的中心。

中国已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500个,具备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70个,十大重点平台服务工业企业近8万家、连接工业设备数达800万台套。

目前,中国通过工业互联网建设,兼顾了大中小企业的利益,营造了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体系。

《21世纪》:对不少中小企业而言,工业数据安全以及“know-how”等商业经验的安全是其拥抱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顾虑,该如何打消这种顾虑?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情况如何?

徐晓兰:当前,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和服务市场逐步打开,产品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安全服务类型日益多元。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安全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通过建立基于工业环境,动态、整体地洞悉安全风险的能力,可以从全局视角对安全威胁进行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和响应处置。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类型不断丰富。其中,安全集成占比最大,安全运维份额逐年提升,安全咨询服务重点突出,安全评测评估服务也日益升温。

《21世纪》: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该如何厘定?

徐晓兰:我认为,在数据所有权方面,原生数据应该属于个人,企业享有二次开发利用数据的所有权,政府享有政府数据的归属权。

在数据使用权方面,首先数据使用需要以合法的可利用的数据为前提,个人数据使用侧重于人格权的行使与保护,企业使用数据要强调用权与限权的结合。此外,企业数据使用应区分完全数据产权与定限数据产权,并且注意构建数据使用过程的权利限制。

在数据收益权方面,企业应当拥有对二次开发利用数据的收益权,而且这种收益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个人作为原始数据的拥有者,如果明示同意企业收集其个人信息,那么当企业通过这些数据获得经济或其他利益时,个人也应该部分享有数据收益权。此外,政府作为数据收集主体,如果出于公益目的将基础数据用于开放共享,应当可以免费获取。

(作者: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夏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