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评论丨地方金融改革须与宏观政策联动,强化稳企业支持

2020-07-0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东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二季度(总第89次)例会在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指出金融工作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此前不久,央行发布了三项与中小微金融服务相关的政策,其中两项为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并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另一项是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是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的“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的进一步落地落实。

如何对稳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总体而言,应该做到“存量延期,力拓增量”,即在做好合规和风控的前提下“应延尽延,应贷尽贷”。这个目标又可以展开为四个层面:一是提高可获得性,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并对地方法人银行(中小银行)进行定向激励;二是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通过货币政策等引导降低贷款利率;三是做好风险防控,包括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并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四是锚定社会责任承诺(稳就业),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充分保障民生和就业。“稳就业”是当前金融支持稳企业的发力重点。

相比以往,此次出台的政策的亮点在于更加强调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的积极作用,将之作为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将为金融支持稳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配套政策和落地机制。地方金融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大有作为,形成与金融支持稳企业政策的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是2020年金融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新一轮中小银行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既包括合规性、不良率等问题,也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发力小微领域带来的业务竞争、价格竞争等问题,同时还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日前审计署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抽查的43家地方中小银行平均账面不良率2.48%,其中16家实际不良率超过账面值2倍。中小银行主要是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实际上是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地方金融应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山东寿光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将深化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改革列为改革重点任务,并从地方国企参与增资扩股(化解不良)、突破小微、防控风险等方面,助力地方法人银行加快改革步伐,使之能够及时跟进承接来自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激励政策措施,并与地方产业结构形成有效匹配。

二是推进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体系建设。央行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地方征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这是地方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并与地方政府大数据等改革相联动。信用体系建设是地方金融生态的灵魂。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石,客观而言,地方法人银行的不良率偏高与地方信用环境相对较差不无关系,特别在经济和产业转型期,企业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比较容易发生。为此,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打击恶意逃废债等措施紧密配合,堵住恶意风险后门,为信用基础设施有效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江苏宜兴近年来就将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打击恶意逃废债等硬举措着力重塑金融信用环境,从而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是加强地方金融的配套性支持,包括政府性融资担保、地方征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风险补偿机制、续贷首贷中心等地方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组织清欠、产权确权和登记平台等一般性改革措施。这种地方配套性支持是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可推动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促进地方金融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发展。此外,在许多地区,中小微企业还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地方金融的配套性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与产业融合,优化结构性匹配,并通过改善金融等要素禀赋配置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