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资金抽离叠加供需逻辑改变 商品指数再创新低

2017-06-0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董鹏,周松清

“三日顶、百日底”,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大宗商品市场。

6月1日,追踪30种国内商品走势的文华商品指数,再次刷新了年内新低。截至当日收盘,这一指数报收137.28点,已经吃掉了2016年10月下旬以来的所有涨幅。

其中,基本面最弱的铁矿石、焦煤和橡胶主力合约,继5月31日暴跌后,当日再次出现了4%左右的下跌。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整体流动性的收紧,使得部分资金开始从期货市场撤离,同时近几日人民币大幅反弹,也给商品市场带来了一定压力。”中大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6月1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记者统计,自2月14日市场持仓金额达到顶点后,资金便开始连续撤离,上述资金变动趋势亦与文华商品指数走势保持高度一致,至今商品市场流出资金接近170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逆周期因子的加入,近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也是一路走高,6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090,为2016年11月10日以来的最高;上调幅度达到0.79%,创1月6日来最大升幅。这也给大宗商品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170亿资金撤离?

本轮大宗商品的连续下跌始于2017年2月,而近期黑色系、化工产品的下跌只是对此前行情的延续,那么在此期间,市场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为直观的改变,来自于资金端。对比持仓金额、商品指数变化也不难看出,二者呈现高度正相关,并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以2月13日为例,当日文华商品指数触及前期高点161.59点,同时在未考虑保证金因素的情况下,商品期货持仓金额达到1.52万亿元。

在二者双双触及年内高点后,随着资金流出,文华商品指数开始进入了阶段性熊市。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商品期货总持仓已下降至1.37万亿元。如果按照商品期货平均10%的保证金标准估算,或许意味着至今市场流出资金接近170亿元。

其中,便包括了撤离的部分机构资金。

国都期货经纪业务总部副总经理屈晓宁6月1日介绍称,自期货结构化产品受到限制后,很多已经发行的产品到期后已不再续约,同时2017年商品市场波动率增加,这对部分资管产品业绩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资管产品的清盘线只有0.9,部分更是在0.93到0.95之间,行情稍有大幅波动,很快便会触及上述清盘线”,屈晓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混沌期货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6月1日也指出,虽然商品下跌趋势很明显,但是日内波动巨大,所以很多程序化产品收益出现了亏损,赎回压力增加。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转向也是资金流出的另一重要原因。

叶燕武表示,2016年12月高层明确提出金融去杠杆,同时货币政策出现明显调整,这对大宗商品中间贸易环节构成直接压力。

“大宗商品直接对应相关行业,而宏观上处于银行去杠杆、信用收缩阶段,这也会逐层传导至微观层面,使得企业降低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叶燕武指出。

景川则认为,近期商品下跌,受到了国际市场回落的影响,下半年,多数工业品将转入消费淡季,这成为商品加速下跌的驱动力,“此前商品上涨动力来自于增量资金,当增量变减量时,价格出现自然下滑。”

不过,受到原油价格反弹,以及部分品种自身供需关系的支撑,商品市场尚未出现急跌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