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10月11日,古驰联合莫瑞吉奥·卡特兰带来的全新展览“艺术家此在”(The Artist is Present)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邀请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莫瑞吉奥·卡特兰作为策展人,在17个房间内陈列了3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讨论了当下创意领域最为敏感却又无可回避的话题:复制。
从一开始,这个展览便是在颠覆并重新定义人们对“复制”的看法。展览名称“艺术家此在”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The Artist is Present”同名,就连海报也借用了同款。
策展人别出心裁地以17个房间串联起展览动线,游走于这些从不同角度阐释挪用艺术的作品之间,观众将体验一场颠覆艺术认知的展览。
复制与再创造
第一个房间的作品同时充当着“入口”的角色,由艺术家卡普瓦妮·基万带来的《粉-蓝》,以大面积、全方位的荧光色走廊将观众从日常世界迅速带入了另一个维度中。
《粉-蓝》是艺术家基于她对19-20世纪社会卫生运动和医院改革的持续研究而创作的作品。走廊前半段采用的粉色来源于亚历山大·肖斯博士关于颜色如何影响人类精神状态的研究,这种粉色被认为可以让暴露其中的测试对象心率放缓、脉搏和呼吸频率降低,并可能由此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而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监狱、看守所、精神病医院等地。走廊后半段的蓝色同样来源于一项色彩研究的结果,因为蓝光能降低静脉的可见度,有些公共场所会在卫生间里装有蓝色荧光灯,从而阻止人们从静脉注射药物。基万将这些建筑空间的颜色挪用至展厅,意在邀请每一个进入其中的观众切身体会并反思这些颜色的功能与意义。
作为“艺术家此在”的第一件作品,它也体现了这个展览所要探讨的问题——复制、挪用并非照搬,它有自身的创造性。在这个时代,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新的解读和创造全新事物,几乎同样重要。
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量游走在挪用与创造之间的作品。
米卡·罗腾伯格的《无鼻知晓》拍摄了浙江诸暨珍珠加工厂的流水线,并将珍珠工厂的生产车间直接搬至展厅,用纪实元素和虚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全球系统和人类状况的复杂寓言。作品对于现实场景的挪用让观众可以更深刻感受到全球化、生产劳动、经济体系和产品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
徐震的“永生”将中西方经典雕塑合为一体,艺术家收集了中国的无头佛像和全球博物馆中西方无头雕塑的形象,将它们复制并嫁接到一起。艺术家认为,文明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新生和继承的,只有接受了不属于自己的文明,才会意识到文明是没有边界的。
来自丹麦的艺术团体Superflex对“挪用”的态度一向开放,他们曾在2009年创作了一个作品就叫“我复制故我在”。本次展出的《权力盥洗室》是Superflex于2004年开始的系列项目,这次,他们复制的对象是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的盥洗室。通过将权力机构的设施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错置,Superflex意在引导人们思考原创与复制、排他性和包容性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指向权力与日常之间关系的思考。
通过3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此在”对于“原创性”这一当代最神圣的艺术原则提出疑问。展览认为,在这个一切都能被重复生产的时代,并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保有原创的光环;这也意味着我们急需更新对“复制品”的陈旧观念,换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复制”其实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正如莫瑞吉奥·卡特兰所言:“复制就像亵渎:它可以被视为对上帝的不敬,但同时也是对其存在的郑重确认。”
一拍即合的创作观
“艺术家此在”是自亚力山卓·米开理成为古驰的创作总监后,古驰举办的第三个跨界艺术展览。2015年,在上海举办的“已然/未然”探讨了何为当代;2017年,在香港、北京、台北举办的“策展米开理”三城艺术巡回展带人们走进了米开理的时尚世界;而这一次,“艺术家此在”又为时尚与艺术的跨界打开了新的局面。
米开理设计中的当代之美来源丰富,他从自然界、哲学、艺术、电影、诗歌等领域汲取灵感元素。在他看来,将过去的、别处的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故事,就是创新。他喜欢拿文艺复兴运动来作类比,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运用了很多古罗马、古希腊的美学理念和元素,却引爆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审美革命。
莫瑞吉奥·卡特兰的创作观与米开理一拍即合,他本人也擅长以复制进行创作,其作品经常挪用历史、文化、艺术史、社会新闻等各领域中的素材,但同时他也为它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是卡特兰自2011年于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后第一次的大动作复出。在担任策展人的同时,他也作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四件(组)全新创作的作品。
在第六个房间里,他带来了大名鼎鼎的西斯廷教堂的等比缩小版;在第九个房间里,他将自己一系列经典作品制成了迷你版的复制品,和塞尔·戈麦斯、马军、陆平原等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一间“礼物商店”;在第十个房间里,他的作品以整个房间的场景呈现,与约翰·埃亨(联合里戈别多·托列斯)的拟真人雕塑、布莱恩·贝洛特的儿童画一起建造了一个以假乱真的“上海之家”;而到了展览的最后一站,他幽默创作的照片墙则作为这个梦的完美收场,鼓励每个人和这一次旅程合影留念。
展览的尽头伫立着一个邮箱,观众可以取阅放置其中的报纸,这份乍看上去仿佛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报纸其实又是一件复制艺术品,策展人仿造The New York Times打造了The New Work Times,报纸上的文章则是邀请全球艺术撰稿人为本次展览作品所写的评论。从The Artist is Present到The New Work Times,卡特兰精心策划了一场从头到尾都在“复制”的展览,同时也告诉观众,肯定复制的价值、肯定复制的创造力,或许才能激发更多可能性。(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