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被改变的唱片公司与音乐人

2018-12-15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贺泓源

1990年出生的李权留着一头长发,潇洒而昂扬。他毕业自清华大学,学建筑,然后自己组乐队,看上去走了一条轻快的路线。

身为华语乐坛最辉煌年代一分子的闻震,儿女双全,对生活充满着满足,自然。

他们有两个行业内的共同身份,音乐人与经营者。

李权现任DNV音乐集团总裁,曾担任索尼音乐音乐总监的闻震,创立了福气文化。两位企业人士,均对音乐恋恋生情。

对于创业,李权11月22日接受采访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是“机缘巧合”。

“我跟合伙人认识之后,其实是想做一个工作室,想自己做音乐。做着做着就发现这个市场有很多问题。”李权认为,市场机制未理顺、音乐人整体水准有待提升、市场培育都是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吉他手跟鼓手,还有键盘,(商演)统一的感觉是,排完一场下来,每首歌都一样。完了之后说就得看歌名,然后才能知道这是要排哪首了。那些音乐人自己也说,我们写歌不是我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是看你(市场)喜欢什么我给你写。写的词也都是什么微博上一些网友给他的留言,拼吧拼吧变成一个歌词。这不是我们公司做音乐的一个出发。我从来不排斥商业这个事情。但像Michael Jackson,最商业中的商业,音乐人也喜欢。”李权说。

历经过华语乐坛最辉煌又最落寞时代的闻震,现在很平和,每周一定要休周末,陪一双儿女。“(精力)肯定在经营的层面多一点。还是有创作,没有创作的时候更多放在经营上。会选择性地做一些创作,保证相对一个量。”

转型的原因,于闻震更多是自然调整。“流行音乐,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如果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把自己的资源和机会盘活,更多地给新的年轻的人。新的音乐人、创作人越来越多,他们的音乐作品,从市场的层面来说,肯定更符合受众群。这一点,是不能避开的。所以,你要知道现在年轻人的优势在哪,你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你怎么让自己的优势放大别人的优势,最后还是可以跟你有关系,这个才是从音乐行业多年经验有一个身份转换的明确的认知。”

“这个阶段来说,我的理想,是能够站在比音乐人更高的层面看整个音乐市场。最欣慰的就是,创作的价值,能反哺到这些独立音乐人和作者身上,他们所享受的部分,是以前所有的唱片公司都没有给予过的。”闻震说。

参与过金海心、刘欢 、袁泉 、张信哲、萧亚轩、品冠等诸多歌手专辑制作的闻震,怀念那个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那么多娱乐方式去分散精力,能完整听一首五分钟的歌,而且可以细细品味歌曲里面的内涵、歌词。那样的一个心态下,必然音乐作品就容易被别人品味和喜欢。”

对于行业变化,他亦淡然。“还能留下来的人,只能触底之后看到它往好的方向发展吧。版权肯定会越来越有价值。”

另一头,音乐人主动或被动的转型,原来掌握一切的唱片公司,随着渠道的丧失,也不得不走下神坛。

闻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对于知名艺人,其个人的IP价值,使其不再需要去依附一个唱片公司,未来,唱片公司越来越像一个服务的中介公司,专业的音乐服务机构,模块化。“对于传统唱片公司来说,要不然就是更深度地去捆绑平台。”

唱片公司优势仍存。李权表示,在挖掘音乐人等方面,唱片公司依旧更为专业。之前,唱片公司一直强调的理念是,“你是我的音乐人,我的艺人,你要帮我挣钱。”现在唱片公司要转变思维,应该是“帮助音乐人挣钱”,“这个思维一旦转变了,就会发生很好的变化。”他说。

闻震认为,国际唱片公司的资源优势仍在。“吴亦凡为什么还是把唱片签给了环球,还是希望能够借着环球这个系统,去帮他打造国际的需要。单个的音乐平台,可能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目前国际唱片巨头仍未转身,行业变换,想象空间依旧。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