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大学排行榜科学吗?

2018-12-02 18:49:32  界面新闻

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问世改变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和高校的办学理念。

“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在“重构教育评价体系高峰论坛”上表示。

2018年12月2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了大学排名专题研究报告《大学排名的风险》(以下简称《报告》),论坛成员对此发表演讲。

“在今天看来颇为‘学术’的大学排名,当初却起源于一家报纸为挽救其倒闭危机而进行的游戏。”袁振国称。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进行了第一次大学排名,试图以此挽救倒闭的危机。他们相信,如果进展顺利,这个项目成果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于指导数百万年轻人做好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2010年,这本杂志停刊,但其排名产业并未受到影响,且继续发展壮大,排名延伸到了医学院、文学院,甚至高中阶段。

在我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1987年对我国87所重点大学进行排名,还列出了前20名的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对本国大学的排名。

“在20余年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中。”《报告》称,目前,世界上已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有50多种,有世界大学排名机构10多个。

大学排名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且关注度越来越高?

《报告》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有其目标用户群体。该群体包括政府、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大学排名每年的更新不断满足着这些群体的需求,而这些群体对于大学排名的依赖也日趋强烈。”

在我国,仅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大学排名就有数十个,关注度比较高的有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和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等。市场中的教育企业或留学机构也纷纷对大学排名进行详细解读。

“其实,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对不同类型大学、专业的区别及实质性意义并不了解,往往通过关注大学排名来获取对大学比较抽象的认识,以至于大学排名对学生及其家长最后选择学校、学科专业产生重大影响。”袁振国称。

但是,在大学排行榜的“围攻”下,高校却变得越来越被动。

《报告》称,排名成了学校荣誉的重大组成部分,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校长带来了诱惑或紧迫感。大学排行榜数量的增加和不断流行,正塑造着高等院校的行为,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决策和战略规划过程。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论坛上表示,“最要命的是现在很多学校是按照排名的指标去办大学,排名里缺什么东西就去补什么,觉得补上以后任务就完成了,这是大学校长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在这样做。”

通过对多个大学排行榜的分析,《报告》揭示了排行榜共同存在的7个明显缺陷:导向不可取、学校不可比、标准不一致、指标不匹配、数据不可靠、方法不科学和明显的文化偏见。

根据《报告》,无论是世界大学排名、国内排名还是不同的学科排名,各排行榜都是根据各自定位,设置相应的排名指标体系。在现有指标体系下,被无限扩大的科研导向的大学排名完全不能反映大学的所有功能和使命,更是与大学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相悖。

并且,大部分排行榜的指标设置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师生比和高校所获的奖项来衡量教学水平的情况。

在多位教育界专家看来,大学的教学表现应该涉及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支持、教学技术应用等,而非仅仅是形式化的人数对比与奖项的获得。

“当下中国,有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加上各种排行榜的诱惑和催逼,大学校长及教授们明显的重科研而轻教学。因为教学这项指标,难以量化进行排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同样认为,大学排名中的很多指标都是可量化的,比如科研经费、获奖数量与论文数量等等,“更重要的指标却被忽视了。”

另外,《报告》称,无论是从大学性质,还是从大学类型来讲,用同样的指标评估所有的学校,必然挂一漏万。把不同规模的学校放在一起比较,也并不科学,“很多大学排行榜都热炒综合性的排名,但除了吸引眼球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大的价值。”

“一份优质的大学排行榜在现实功用上确实能够为大学提供质量的证明,为社会提供参考咨询的线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袁振国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一个前提的成立:那就是大学排行榜在价值立场上是正确的,并且其评价指标标准体系是科学的、合理的。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