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资联姻海外俱乐部2.0:交过学费、告别盲目

2018-07-1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谷枫

本周2018年世界杯就要落下帷幕,长达一个月的世界杯狂欢让足球的热度空前。

由于国家队战绩不佳,国内球迷在这个世界杯狂欢月里没有机会为本国的球队加油,但是国家队的缺席并不意味着中国元素在世界足球市场的缺席。

2014年以来,中资频繁出海,无数财团和公司一口气揽下数家俱乐部,中资股东也开始为主流足球圈所熟悉。

但中资集体出海进军欧洲主流足球市场的背后却处处体现着盲目、水土不服,以及足球经营理念的缺失。

如今,在监管层严控中资出海购买体育资产,以及数年时间在海外交过失败的学费后,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开始冷静下来,此前已经收购过俱乐部的中资股东也开始走上运营的正轨。

盲目收购的学费

纵观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的短短数年时间,2017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在2017年之前,中资在海外收购俱乐部可谓是挥斥方遒。

杨家诚在2007年通过泓锋国际收购伯明翰,拉开序幕,直到2009年完全收购完成,这一单收购是为探路,而真正的高潮始于2015年万达集团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20%股份。此后,国内资本似乎找到了海外收购的模板,逐渐爆发,直到苏宁集团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收购海外俱乐部达到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标的俱乐部既包括五大联赛的豪门球队,也有胡米利亚和AC 帕维尔等不知名球会。

中资股东开始在欧洲主流足球圈崭露头角。“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去一些标的俱乐部谈收购的事情,对方把中国投资者当作是慷慨的接盘方,而中资在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时也是一掷千金。”一位中金公司从事过海外俱乐部收购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的难点就是挑选标的,从事后来看,由于对足球市场的不熟悉,以及收购过于盲目,中资大多数收购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失败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2014年7月,一家名为上海品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公司收购了意大利百年历史的帕维亚足球俱乐部100%的股份,这是意大利足球史上第一家被中国背景公司收购的俱乐部。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朱晓东,也成为了首个意大利足球俱乐部的中国老板。

最终由于球队战绩不佳,管理失控,不熟悉运作规则等因素,这家俱乐部以破产告终,其实际控制人朱晓东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表示没有意识到运营俱乐部是一件根本不赚钱的事情。

疯狂的收购也引来了监管层的关注,据市场机构粗略统计,2017年以前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金额总规模高达150亿,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资金出海容易。

2017年中资出海收购的分水岭来到,2017年8月中,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限制开展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以及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

在政策出台前后,中国商人李勇鸿艰难完成AC米兰收购便是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其中很大一笔收购资金甚至来自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借款。

2017年以后,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政策管制,在该政策的影响之下,无数潜在的收购搁置。

事实上,中资在出海收购俱乐部的时候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所在地区是否接受收购,即拿着钱对方也不一定卖。

德甲正是这样的代表,迄今为止中资尚未成功收购任何一家德国俱乐部,这背后是德国俱乐部股权“50+1”的规定。

“50+1”指在德国联赛中,球队的股份分成两个部分,较多的一部分在俱乐部手里,另一小部分则在俱乐部会员的手里(一般是指支付了年费的球迷),私人投资者和集团不能够持有俱乐部超过51%的股份。

正是这样的规则,保证了德国职业俱乐部一直真正属于球迷,而要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球队,则不能超越自身实力进行无节制的投资。

“这样的规定显然和中资股东的诉求不符,因此在挑选标的时德甲就被跳过了。”前述中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告别水土不服

分水岭过后,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进入新时代,除了收购方式有变化外,俱乐部标的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莱茵体育(000558)老板高继胜成功收购南安普顿正是这样的案例,高继胜对南安普顿的收购因为正好遇上中国监管层严控海外非理性投资,中间经历了多次方案变更,可谓一波三折。

最开始,高继胜希望以上市公司的主体完成收购,随后在新政的影响下,只能改道并且以其个人的名义收购。收购方案也调整为高继胜直接收购境外标的公司后,再将境外标的公司全部股权注入上市公司。

虽然高继胜方面调整了收购方案,英超方面也批准了这笔交易,但随着中国监管层进一步收紧对海外投资的监管,严控非理性海外投资,自上而下切断海外项目的融资渠道,通过中国官方渠道已经不可能完成项目交割。

一位英超经济公司中国区代表向记者透露:“高继胜最终使用其家族在香港拥有的财富来出资(其女儿高丽玲,完成收购后,高丽玲会进入俱乐部董事局),借助香港自由换汇的优势,绕开了限制。”

然而通过这样渠道是否能注入上市公司在现在看来还是一项未知数,但相比此前诸多的标的,南安普顿从收购价格和资产质量来看都是较为不错的收购标的。

具体来看,南安普顿是不多的能够持续盈利的俱乐部。2015/16赛季,南安普顿俱乐部总收入1.24亿英镑,净利润490万英镑。

近几个赛季,转播合约的提升推动了俱乐部收入的大幅增长,也推高了球员的工资和转会身价。南安普顿依靠着自身的顶级青训和球探体系以及优秀的管理层,通过转会市场的高额收益,在过去3个赛季(13/14-15/16)累计净利润近5000万英镑。

因此,未来依靠着英超的高商业价值平台,版权收入将推动南安普顿俱乐部在16/17赛季出现40%的营收增长,在保持俱乐部经营稳定并逐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俱乐部未来的收入和盈利情况基本有所保证。

对于南安普顿这笔收购,川财证券分析师欧阳宇剑也指出:“考虑到俱乐部未来的中资背景和当前欧洲足球市场基本稳定的商业环境,俱乐部未来必将依靠中资股东进军中国市场,以期大幅提升俱乐部的未来收入并推动俱乐部的成绩。而中资股东通过对俱乐部的商业开发,也将带动自身相关体育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因此,南安普顿俱乐部未来的主要运营方向就是在保证英超席位的基础上,通过中资股东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除了南安普顿外,此前在中资收购一些标的在磨合期后,也开始呈现出较为不错的运营势头,就在刚刚结束的赛季中,苏宁控股的国际米兰俱乐部时隔多年后终于再次进入欧洲冠军杯联赛。

盲目收购,水土不服正在成为历史,如今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正在进入2.0的时代。(编辑:杨颖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