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2018阿维尼翁戏剧节:“睡美人”醒来 看戏剧纵横世界

2018-07-2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7月6日至24日,第72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在法国同名小城举办。在不到三周时间里,全球超过1000个剧团,5000多位戏剧演员汇聚在此,带来一席精彩的戏剧盛宴。

阿维尼翁戏剧节在二战后创立,目的是让戏剧走出19-20世纪形成的精英文化圈,回归大众生活。如今,它已成为法国国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戏剧节之一。

今年,由民族剧、形体剧、话剧等多种戏剧形式组成的中国团队也参与了阿维尼翁戏剧节OFF环节展演,同时举办的“聚焦中国”系列活动向全球带去阐释戏剧艺术的中国声音。

古老艺术与当下融合

阿维尼翁戏剧节由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创办于1947年,维拉尔认为,戏剧曾在希腊露天剧院表演,在文艺复兴时代更是普通民众的娱乐活动,然而到了19至20世纪,却大多只在巴黎富丽堂皇的上层社会表演。因此,他将戏剧节落点在自13世纪起就是法国宗教和文化重镇的阿维尼翁。

在维拉尔的努力下,阿维尼翁成为了法国戏剧艺术各创新流派的聚集地,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阿维尼翁每年有11个月都是一位睡美人,但是到了7月,整个巴黎都搬到这里来看戏,整整三周时间阿维尼翁彻夜不眠、”戏剧节艺术总监Olivier Py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说,“在七月,阿维尼翁才是法国的首都。”

据官网介绍,今年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大约40部戏剧由法国政府资助,组成戏剧节的核心环节。同时在OFF单元,全球超过1000个剧团自费来到此地,参加展演和交流活动。

阿维尼翁戏剧节强调作品的现实性,Olivier Py表示,在每届IN单元获得资助的剧目“首先必须讨论与观众们当代生活相关的话题,然后才会考虑其艺术性”。

从戏剧节官网发布的参演剧目介绍可以看出,今年的剧目中,有不少戏剧的灵感来自古希腊,但同时不乏对当代性的探讨。例如Olivier Py自己导演的作品《纯粹当下》。这则短剧由三个改编自埃斯库罗斯经典悲剧的选段构成,在悲剧的古今对比中探讨“如何有尊严地活着”这一话题。而由Thomas Jolly执导的戏剧《梯厄斯忒斯》则取材于荷马史诗,聚焦在混沌和迷茫中成长的当代年轻人。

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剧目《安提戈涅》则取材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讲述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安葬因叛国罪被处死的哥哥波吕尼刻斯的故事。在剧中,情与法互为对立面,其间产生的较量引向了悲剧的结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本次出演《安提戈涅》的演员均是现实中的违法者——当地监狱的服刑人员。

剧中充满了演员间语言和肢体上的紧张对峙,甚至带有暴力的场面。当观众联想到演员的身份时,则更加感受到戏剧的张力。为完成这部戏剧,担任导演的Olivier Py和Enzo Verdet承担了许多压力,与服刑人员一同排演了长达四年时间。最终,他们成功说服了法国监狱部门,允许犯人暂时获得自由,前往阿维尼翁参加表演。

还有一些剧目则直接与时事关联。《暗淡的蓝色光点》关注维基解密事件的发展始末,采用了展示MSN讨论、播放新闻采访、证词独白等创新的演出方式。《北极》则在一个近未来的场景中,展示了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国际政局动荡等诸多当代因素影响下,个体将会面临的困境。

戏剧打破文化藩篱

随着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语言载体的戏剧登上了这个舞台。

今年的IN单元邀请了5部非法语戏剧加入,其中阿拉伯语戏剧《妈妈》由导演Ahmed El Attar创作。剧情发生在埃及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客厅里,导演塑造了武断而脆弱的“妈妈”这一形象,在这里“男性只是路过,女性才是主宰”。而波斯语戏剧《无夏》则以一所小学的外墙为场景,负责装饰墙面的画家和来等孩子放学的母亲在无聊和焦虑中产生了对话,在对话中则迸发出了被压抑的情绪。

英国老牌戏剧周刊The Stage评论认为,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戏剧也许是最难调和语言障碍的一种。舞台上,语言本身的韵律、情绪往往很难在翻译文本中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剧团所诠释的表演也大相径庭。而入选阿维尼翁的外国戏剧则普遍具有较强的文化普适性,虽然基于独特的文化背景,但其探讨的话题绝不仅限于某种文化自身。在面向全球艺术家和观众时,这种文化普适性一直是阿维尼翁所坚持的标准。

不过,在今年IN单元展演的剧目中,并没有用英语表演的剧目。“在第一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展演的三部戏剧中,其中一部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二世》,当时在法国还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作品、”在接受The Stage采访时Olivier Py表示,“然而直到今天,在隔海峡相望的三个全球戏剧节之间,交流和沟通还远远不够,这很难让我感到骄傲。”

Olivier Py表示,自己担任导演以来,也在各个层面推进英语文化在阿维尼翁的呈现。“在我们的观众中有大约10%是外国游客,还有不少来此交流的戏剧演员来自亚洲。对他们来说,使用英语要比法语更加方便。因此我们为部分戏剧添加了英语字幕,设立了英语环境的研讨会活动。”不过Olivier Py也表示,这一举措导致部分法国观众感到困惑甚至不满。

无论如何,英语文化仍以各种形式渗透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中。Richard Brunel的戏剧《未曾见过海洋之人》描绘了通过“相片婚姻”远嫁美国的日本女性。剧中某幕,遍布舞台的许多块电子屏幕布景同时打出了英文字样“I am an American(我是美国人)”。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中国戏剧加深交流

自2011年起,中国戏剧陆续出现在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收获不少好评。今年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作品涵盖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多个领域,包括话剧《局外人》、形体剧《失歌》、儿童剧《原始一家人》、民族剧《大王饶命之勐巴娜西》、粤剧《夫人记》以及三部现代剧《臭虫》、《我,哈姆雷特》和《田人快递》。

在中国戏剧与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交流过程中,中国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承担了桥梁的作用。2011年,他是首批来到阿维尼翁演出的中国戏剧人的领军人物。作为北京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以及上任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深谙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这8年里他不断推动中国戏剧团体在阿维尼翁的登台亮相。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已有20多部中国戏剧作品亮相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达上千场次。

本届戏剧节上,孟京辉带来自己执导的前苏联戏剧《臭虫》。孟京辉将该剧作者马雅可夫斯基看作偶像,并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部关于冷战前期苏联的魔幻现实主义剧作。

“中国戏剧要想真正走出去,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的国际语境,其次是彰显自身文化辨识度,而辨识度的建立则需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孟京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同时他也表示,更倾向于在阿维尼翁舞台上推出中国年轻戏剧人,“目前外国观众期待更多地看到中国当代精神,当代年轻人的世界观和活力。”据了解,亮相过阿维尼翁戏剧节的20多部中国戏剧作品,百分之八十都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创作、排演。(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