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闯关东》们去哪了?严肃剧的消亡与重生

2018-09-29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贺泓源

9月底,此刻的导演刘江,正在为新剧《老酒馆》忙碌着,与演员围读剧本,走访牡丹江看景。

《老酒馆》是一部从“卖相”上不太好的剧集,讲述了民国时期的家族故事,由陈宝国主演,高满堂编剧。曾经创造过《闯关东》的高满堂,似乎已经不时兴了,他的上一部大剧《爱情的边疆》,亦收视遇冷。

《老酒馆》最终由刘江执导,是因其善于把握艺术与市场的微妙平衡。刘江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咱们结婚吧》等作品,在赢得市场高收视同时,还囊括了飞天奖、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等在内的国内重要奖项。

刘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承,在目前市场上,《老酒馆》这种题材已经被边缘化,他的想法是,用更新的手法包装、拍摄,以期市场认同。“甚至会用爵士乐,摇滚乐,画面全是悬疑风,《黎明之前》那种剪辑方式,非常炫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用一种能吸引到观众的视听手段,来表达这一段看上去是一个老的故事。只能这么去做。”

这更像一场收益甚微的冒险,赌注是时间、精力,砝码是责任感。“满堂老师在这个戏里,传递的这种民族的情和义,这种东西,很有意义。”刘江也不否认,自己的主要产品,还是偏向都市情感。

2008年播出的《闯关东》,赢得收视、口碑双丰收,当下,类似题材却被边缘化。变的是市场,还是高满堂?以《闯关东》为代表的严肃剧,走向何处?

变局

曾经的高质量剧集,是《闯关东》、《乔家大院》、《大染坊》、《大宅门》、《雍正王朝》,到了近年,变成了《甄嬛传》,并且《甄嬛传》也越来越难寻。

刘江回忆,2009年之前,《闯关东》在全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之后是《甄嬛传》。2014年之后,市场开始转向大IP,“鲜肉”明星。

刘江认为,最关键原因是网络起来了,同时,“一剧两星”极大削弱了电视台溢价能力。广电总局宣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在卫视的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集数不得超过两集。这一被简称为“一剧两星”的新政正式实施后,卫视频道的电视剧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刘江称,“一剧两星”直接影响是,将电视台议价能力两极分化到极点,只剩下五大卫视,以致所有的主动权全让给了网络。

央视黄金频道的逐步衰落,加剧了这一走势。此前,央视是严肃剧最好的买家。央视的观众群体,也被线上分化。联合评级研报显示,2016年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用户下降;2016年,我国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2.75%,较2015年下降1.88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我国广播电视用户数量已达到极限。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系互联网等其他媒体的涌现产生了分流作用,导致电视观看人数有所减少,用户数量有所降低。高忠诚度观众规模的下降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及广告收益,进而对电视行业产生影响。

“它是同时在发生的,网络价格在蓬勃飙涨,电视台在捉襟见肘。”刘江说。

互联网化后如何影响严肃剧?刘江认为,在互联网上拥有最大发声量的80后、90后,确实不是看《闯关东》那个年代的人,而70后、60后,已步入工作中最繁忙的阶段。“消费的人,踊跃发言的人,在网络上发言的人,都是80、90、00代。观众换了一批人。”

新一代的观众,更热衷于玄幻、都市情感剧等,这直接传导到下游视频平台。随着逐渐掌握话语权,视频网站开始有了自己的题材取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作方向。刘江称,谍战、年代、传奇、古装正剧等方向,均相对不太受网端重视,“大女主”跟“大古装”成为被鼓励主流。

此外,刘江亦不否认,现在观众口味,真的是变了,行业亦需要总结,需要与时俱进。“每个时代都需要跟每个时代匹配的作品。”

重生

在数据平台骨朵CEO王蓓蓓看来,对严肃剧来说,现在反而是最好的时代。“网端竞争更多了,过去你可以算出来几个大台一年黄金档有多少剧。现在网络端是无限的。”

无限供给下,出现的局面是圈层化,这样的结果是受众与收益更精准,但需要时间。“网剧才开始,需要一个沉淀期、发酵期、成长期,总会有大的、严肃的作品出现。

跟企鹅影视多有接触的知名编剧潘桦也持类似观点。她表示,在企鹅影视青梦导演扶持计划中,腾讯给予了年轻导演相当大自由。“现实主义、严肃题材都可以入围,这一点对于青年导演太可贵了。”

实际上,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在严肃题材上有所突破。腾讯影业公布的片单显示,时代主旋律系列赫然在列,包括讲述改革开放的《面向大海》、携手公安部联合打造的《燃烧的DNA》、《解放战争》等。“我们也想认真、扎实地拍些严肃题材出来,讲人的故事。”腾讯影业人士如此表态。

互联网巨头在迈向严肃剧,电视剧老人刘江亦不示弱,在《老酒馆》深耕。

“也不一定就不会爆,像《人民的名义》,当时谁都不敢要的戏,一播出来,年轻人也爱看。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本分,其它事情是天时地利人和。”刘江说。(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