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于市井山野中 寻中国文化精神之根

2019-01-05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华文

陈华文

国家强盛与文化繁荣总是密切相关,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很多人开始回望我们的传统与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探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新变化。许倬云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一如既往地以中西比较的视野,探讨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反思其在今天和未来的命运。

88岁高龄的许倬云,生于江苏无锡,上世纪六十年代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海内外多所名校担任教授。他是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解读文化。同时,他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读书人,还心系家国,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其代表作《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等,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阅读本书,仿佛能看到他在生命的跃动中,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坦率地讲,过去学者们论中国文化精神多从精英观点展开,而不太关注芸芸众生的感受和理解。许倬云在本书中独辟蹊径,考察普通人所思所想,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百姓的精神向度。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有的好传统。许倬云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探求中国文化精神的奥义,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文化的精神》没有一厢情愿地进行宏大叙事,而是从细微处探讨文化之精神。书中认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

在书中,许倬云从文化、农业、书画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进行感性的解读。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生产和农村聚落为基础的文明系统。我们几乎所有的文化常识、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偏好,都与农业直接相关。例如中国制定的历法,与自然环境、农业种植与生产直接发生关系。就拿“冬至”来讲,是白天最短的一日,因为太阳走到了最靠南回归线的时候。“冬至”时农作物基本收割了,田地里清理干净了,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新年。所以“冬至”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忙碌过后可以喘息的时候。

正是因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与季节变化密不可分,故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格外强烈。正是基于对自然的重视,由此衍生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在诗文中最爱吟诵山水,画家们在创作中,最爱描绘山水与花鸟,画家们共同遵循“道法自然”的艺术主张,上千年来都未曾动摇。

要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得不立足于中西比较的视角,因为只有如此,提炼和归纳的站位才会更高,更有说服力。而这,恰好是许倬云的优势。概括起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而西方文化却是以神为中心。他在书中讲到的“人”,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不同,不是超越了宇宙万物的孤独的、自主的个人,而是与天地同等的人。人在天地中,天地亦被人化。

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文化都是从宗教中寻找答案。而在传统中国,依然从人的自身中找答案。生命意义是终极性的文化问题,也是终极性的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中国人讲血缘,认为个体的生命,串联成一个群体的生命,成为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生命。简单地讲,中国人为子孙后代而活着,为千秋万代造福,同时行事做人要对得起祖宗,不辱没先人,个人的生命意义与死后的价值,与血缘家族的传承密不可分。

对于文化发展的走向,许倬云有着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冷静,他认为,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紧张的转变关头,甚至可以说到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西方文明主宰世界,已经有300年之久。由于西方文明本身排他的特色,这一个长时段内,西方文明已经削薄甚至毁损了许多其他文明。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因素,重觅新生。

对于出版本书的目的,他写道:“我希望能够厘清从传统延续到今天,一般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会影响他们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原则。我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当然与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自上而下精微细密的讨论有所不同。”一般老百姓所持的精神生活观念,笼统地继承了传统,在继承到实践之间,他们会有所拣选,也有所阐释。这些笼统的原则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老百姓相互传授和解释的文化,具体而深入地影响了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影响到人们所理解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出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责任”,同样,今天的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存在于中华民族漫长岁月的肌肤之中,浸润在芸芸众生的日常里。只要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薪火相传。(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