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1 15:50: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肖明,刘雅
未成年人随意上网会不会有被性侵等风险?
回答是肯定的。
2019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指出,未成年人的网络风险源头,归为暴力、性、价值观和商业等四个维度。这里面涉及到网络违法侵害、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沉迷成瘾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发布照片、上传视频、网络搜索以及浏览商品等行为,会产生包括未成年人身份信息、位置信息、个人偏好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则会进一步进入处理个人信息的产业之中。
当未成年人的信息被收集、处理、分析以及用以预测时,如果无视未成年人隐私权以及侵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那么极有可能产生未成年人隐私数据的滥用。尤其是在倡导万物互联的时代,更是加大了未成年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短视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普及,经常有未成年人通视频平台上传记录自身日常生活的图片与视频,泄露了大量关于个人外表、年龄、性别、地址、活动区域等信息,从而也将自身暴露在多重危险之中。
上述报告指出,未成年人上网风险有4个方面:
一是拐卖儿童和“订制化”的网络性侵儿童行为等。
未成年人受到互联网违法信息侵害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类似“暗网”这样的数字网络和加密数字货币则为最恶劣的剥削和虐待形式提供了条件,包括拐卖儿童和“订制化”的网络性侵儿童行为,网络上的恶意攻击(如威胁、辱骂、勒索等)现象越来越成为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正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演变成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显示,法国6岁至18岁的年轻人中,12.5%的人曾有过在网上遭遇攻击的经历。
法国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有18%的初中生曾收到来自互联网、手机短信的侮辱性信息,这一数字在两年内增长了5%。这份调查指出,遭遇过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更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自杀的倾向比其他人高出3.17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有八成18岁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人面临网络性侵风险。
据该组织估计,全球涉嫌传播儿童色情图片、视频的网站多达1.67万个,这些网站上传了数百万张儿童色情图片,图片中的儿童年龄低于10周岁的占73%。
二是隐私受到侵犯是未成年人在用网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随着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普及,未成年人相关数据被大量采集并通过网络获取、储存,有关方面对隐私数据泄露风险的防控不力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三是个人隐私泄露。
隐私受到侵犯是未成年人在用网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随着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普及,未成年人相关数据被大量采集并通过网络获取、储存,有关方面对隐私数据泄露风险的防控不力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四是网络沉迷成瘾。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未成年人自身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使然,相关方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规范管理、合理引导、预防治疗不够等。其中,部分企业在运营中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方面难辞其咎。
以网络游戏为例,一些游戏开发商专门研发门槛低、互动性强、奖励诱惑多的网游;为了培养“忠实玩家”,针对未成年人的新角色、新道具、新玩法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在游戏中添加淫秽、赌博的素材,引诱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再如一些网络视频平台,不仅缺乏针对未成年人的内容分级,更是通过“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成瘾机制的设计,让一些未成年人“根本停不下来”。
上述报告指出,以上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受到未成年人的家人、老师以及互联网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意在促进互联网的稳定有益发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发展状况、政策法规、网络素养、文化环境等作出实时监测和全面评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和建设正向文化,推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良性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通过视频网站上传记录自身日常生活的图片与视频,泄露了大量关于个人外表、年龄、性别、地址、活动区域等信息,从而也将自身暴露在多重危险之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未成年人上网容易造成各种隐私泄露。
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机交互的行为数据隐私泄露阶段;第二阶段,是人体外部特征数据泄露阶段,即人脸识别阶段;第三阶段,即人体的生物内部数据泄露阶段。
针对当前隐私泄露的重要事件与主要特征,沈阳提出,目前公民隐私泄露正经历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即从人机交互的行为数据隐私泄露到人体外部特征数据风险泄露的阶段。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发布照片、上传视频、网络搜索以及浏览商品等行为,会产生包括未成年人身份信息、位置信息、个人偏好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则会进一步进入处理个人信息的产业之中。
当未成年人的信息被收集、处理、分析以及用以预测时,如果无视未成年人隐私权以及侵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那么极有可能产生未成年人隐私数据的滥用。尤其是在倡导万物互联的时代,更是加大了未成年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一)对未成年人身安全的影响
已有大量案例证实,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隐私的泄露,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正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所说,青少年由于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于风险的识别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之成年人更薄弱,因此更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
(二)对未成年人未来发展的影响
未成年人网络平台个人信息的泄露,还将影响到其未来的教育与就业等领域的个人发展。根据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基于网络的个人信息正成为教育与就业等领域的决策依据。
在国外,个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正被纳入大学录取、留学签证等评价体系之中。2016年6月,哈佛大学10名新生被学校开除,原因为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不当内容,如分享有性或者暴力内容的帖子和色情表情包,以及嘲笑死亡儿童、犹太大屠杀等。
(三)对未成年人未来社会信用评级的影响
未成年人在短视频网站发布的视频,如果涉及社会信用体系中所规定的不当内容,甚至触犯法律,那么将会影响其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