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评论丨交通强国建设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19-09-2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庄宇默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庄宇默

交通重塑空间,空间重塑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发生巨变,这是新世纪以来交通大发展重塑中国地理空间和生活形态的“中国故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在全球视野中描绘了富有想象力的未来图景。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便捷交通和畅通物流的发展不仅改变社会经济,也推动社会的变化。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开头即指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这种改良是全面的改良。近二十年,中国的高速公路网与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带给中国人生活的改变尤其惊人。稳定低廉的公共交通价格使得这种交通上的改善惠及到每个普通人,大幅拓展了普通公民的活动半径,改变了人们对于国家的感知,增进了对快速发展中的国家的认同。便捷的交通网络显著提升了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效率,今天在一个面积中等的省份,从省会城市到最远地级市,比上个世纪末从一个县城到较远乡镇花费的时间可能还要少,这使得自元代以来省份地域偏大的治理难题趋于消失。这些都是我国现代交通改善的重大贡献。

交通网络的全面发展为新的经济生态的形成提供了关键基础。如果没有新世纪以来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今天依托互联网形成的诸多新业态的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全面发展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快速通畅的物流系统,它与快速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一起,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在全球居于前列的两大支撑。领先全球的高速铁路网络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高速铁路网络的形成使得公路网络及其地方分割的情况日益削弱,是变化的关键所在。

此次中央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既是对新世纪以来交通全面建设的成功经验的确认,更是在新的条件下极具战略眼光和雄心的谋划。目前国内的交通网络建设在全球已经居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是否可以停歇一段时间呢?这种想法对技术发展的未来空间缺乏想象力,也缺乏对中国发展的长时段战略分析。纲要提出,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这些已有基础的新技术发展提示了交通网络进一步升级的前景,是“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形成的基础。这也意味着,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持续,不仅将为中国持续增长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也意味着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将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重要的动力。这也是对三十年来基础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成功经验的认可和发挥。

纲要对当前交通网络发展的短板有清晰把握,重视都市区拥堵问题的化解,强调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和发展智慧交通。目前,有的国际大型都市交通管理水平仍待提高。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有望为都市区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基础。

交通强国之强,不仅在于交通设施的硬实力,还在于交通管理的“软实力”。交通领域明确提出“强国”目标,而且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堪为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的表率。纲要指出,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望使未来的交通网络成为中国强国进程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