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财快评 > 正文

南财快评之全球疫情观察:非洲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抗Covid-19的蔓延?

2020-03-09 16:08:3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沈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5日的报告,非洲地区共计确诊感染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24例,其中阿尔及利亚17例,埃及2例,塞内加尔2例,摩洛哥1例,尼日利亚1例,南非1例,均为输入型病例。而在各国一些报道中其他国家包括喀麦隆,突尼斯和多哥都有病例出现,共计超过30例。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积极和非洲各国政府合作做好抵御Covid-19的准备工作,除了已有确诊病例的国家,几个非洲大国包括刚果和埃塞俄比亚也开始了前期的动员工作。 

非洲地区的医疗设施,研究能力,社会动员和应急保障能力相对比较落后,这对防御新冠病毒带来极大的挑战。根据英国研究机构Legatum Institute的繁荣指数报告,全球190个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排名中,南撒哈拉地区只有三个岛国塞舌尔,毛里求斯和佛得角排在前100名,南撒哈拉非洲大陆上的国家排名最高是卢旺达(105名),而几个人口和经济大国的排名均比较靠后,南北非洲的两面发展旗帜南非和尼日利亚分别排在133和162。一旦新冠在该地区蔓延,各国如何控制传播和救治病人均是非常严峻的课题。 

从传播上讲,由于医疗体系的落后,绝大多数民众长久以来的习惯是小病自己扛,实在不行了再往医院跑,这很不利于医生及早发现病例,采取隔离措施和阻断传播链。其次,虽然WHO报告显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具备测试病毒的能力,但是试剂盒是否充足尚不知晓。对于需要自行隔离的轻症或疑似患者,很多城市和农村家庭由于居住空间狭小,部分民众并不具备在家隔离条件。而且如果没有充足的社区后勤保障和监督,在家隔离或是建立社区隔离点的方式也难以长时间的彻底执行。 

西非各国有过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相关国家疾病防控的经验。但是新冠病毒毕竟和埃博拉截然不同,它的传染性隐蔽性更强。况且埃博拉的传播路径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新冠病毒由于是输入型病毒,爆发将会首先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最重要的是,埃博拉的防治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和医疗团队的倾力支持,力图将病毒控制扼杀在发源国。而鉴于新冠的爆发已经是全球性的,各国尚且自顾不暇。有人可能以为非洲气候炎热,可能有利于病毒的防控,先不说气温能否抵抗病毒尚未有足够证据,即使高温能帮忙,非洲大陆地跨南北半球,各国地理环境也各异,比如南非六七月平均气温在17度左右,而非洲高原埃塞俄比亚全年气温保持在23度上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非洲各国总体上是个年轻化的大陆,中老年人口比例比其他地区小,而且人群中患有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慢性基础性健康问题的比例也小一些,因此,在医疗资源充分的情况下,重症和死亡率可能不会比其他地区高。只不过,这个医疗资源是否充分是个问号,取决于最终的感染人数和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 

非洲各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也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家。如果新冠在非洲蔓延,将会对中非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的在建项目可能面临拖期的风险。中方企业应该尽早研究疫情爆发下比如航空管制、场馆征用,强制隔离等各类政府可能的举措所带来的合同执行上的风险,充分研究合同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各方权利义务,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其次,应该提前意识到,新冠病毒一旦在当地蔓延对我们大量现场的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影响,首先应该采取措施尽量保证现场人员的不受感染,确保防控措施得力。

新冠病毒如果在非洲爆发的话,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业主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政府必然加强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加大医疗设备,器材和物资的进口,优先医疗疾控方面的能力建设或基础设施建设,并调整原先的发展计划和对其它行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很多财政收入拮据,对外负债较高以及外汇储备较少的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紧急支出也可能造成其它项目大面积的支付困难和还款延迟,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带来的经济调整和下行,对很多国家而言是个普遍性问题,但是非洲作为我们的合作重点区域,最需要关注疫情带来的中短期内政府和各类业主的偿债风险。 

最后,中国长久以来对非洲予以了大量的医疗援助,最主要的模式是派遣医疗队在45个国家建立了上百个医疗点,医疗外交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埃博拉疫情后,中国也在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若是新冠病毒真在非洲发展,除了提供必要的医疗物资援助,相信中国过去一个多月的抗疫经验,也会对非洲各国提高防控和治疗能力提供宝贵的技术和知识支持。以前的一些合作成果,比如中国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帮助建立的远程线上就诊技术,可能会对应对疫情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中国也应与世卫等其它国际机构在非洲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治理并贡献力量,若最终能将非洲的疫情隐患防患于未然,则将会对世界防疫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沈威系英国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