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证券业实现千人千面的三重门

2017-05-27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筷玩思维

在哪里推送“千人千面”的策略?

策略的推送必须依赖于实际的载体,但券业目前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在于与客户之间,始终缺乏足够有效的载体或触点。

首先是营业部。营业部是券商最可控的载体,但由于近年来散户大厅的陆续取消及各类业务的线上化之后,无论新客户还是老客户,去营业部网点的越来越少。因此,已不适合作为持续服务与策略推荐的载体。

其次是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的好处在于他可灵活地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各类手段与客户发生联系,在触达的效率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问题在于单个客户经理的总时间是有限的,而目前行业平均每个客户经理服务的客户人数至少也在300以上。因此,指望依赖这一触点对更大范围的客户施加影响,还是个性化的影响,势必也是不现实的。

再次是短信与微信等渠道。诚然这些渠道在面上可以有比较好的覆盖率,但一来由于技术上无法识别每个客户,因此无法实现千人千面的推荐效果;二来根据近些年行业整体的实践来看,这些渠道上信息的触达率始终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客户的打开、阅读意愿很低,更别谈后续如何实现转化了。

最后是券商自主的交易终端。理论上这是实现券业对客户实现触达的最佳终端,即能够识别到客户是谁,又可以据此为其推荐客户差异化的策略。但也并非完美无缺,仍有3个核心问题尚待解决:

一是用户习惯,如果客户并没有使用券商自主交易终端的习惯,而更喜欢使用诸如大智慧、同花顺等第三方终端,那么后续的精准化策略自然无从谈起。因此,行业未来如希望往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自有App对于客户的覆盖率问题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二是打开率,依托App渠道落地精准化推荐策略的前提在于客户必须打开App,而交易类App的整体打开率天然又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当市场情绪低迷时,往往是券商希望通过千人千面策略盘活存量客户资产的时候,但此时往往也是客户自主打开App意愿很低的时候。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券业的App必须为客户寻找更多的打开理由与场景。

三是监管要求。所谓推荐策略,自然是为客户推荐其本身没有尝试过的产品或服务。这其中存在一种可能,即从客户本身的行为数据来看,其可能比较适合某项服务,但这项服务所蕴含的风险又稍高于客户既有的风险偏好水平。定投就是一个这方面很好的例子。但随着当下行业对于适当性管理要求的提升,其不仅在原有后端的风险揭示环节对行业提出了要求,更对推荐环节进行了限制,禁止券商主动向客户推荐任何高于其风险偏好的产品或服务。这无疑也会大大限制策略的多样化推送能力。

因此,在讨论“千人千面”的策略之前,客户对于触点的粘性与适当性因素的考量也是需要先解决的。

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千人千面”?

很多时候行业谈策略,喜欢看数量。但有时,质量可能比数量更重要。因为,只有有效的策略,才能为行业带来收入。实际上,实现“千人千面”并不稀奇,真正精准有效的“千人千面”才稀奇。

那如何才能产出真正精准有效的“千人千面”策略呢?很多科技金融企业认为可能的切入点是人工智能。

但笔者认为,至少在未来2-3年,真正懂业务、懂客户的专家才是驱动有效“千人千面”策略生产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在于券业App历史的数据量级、精度、客户使用的频次及客户偏好的代表性尚无法满足AI自学习与持续验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市场本身有周期性。不同周期、不同宏观环境下,不同的客户群体,容易被接受的策略可能并不相同,但现实的数据往往不足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此也很难通过短期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获得长期有效的策略。此外,行业还有很多固有的背景因素,也需要加入人工的判断。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是一个近年来很火的话题,但在精准化推荐领域,初期可能还是要靠专家推荐来落地。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业务专家,必然是稀缺的。且更有可能出现在券商体系内部,而不是华尔街或其他第三方科技公司。

尽管“千人千面”这个概念确实开始越来越火,但在天马行空的讨论之前,先想想上述基础工作需要如何解决会更重要。毕竟,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多”不重要,“好”才重要。(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hemiao@21jingji.com)

(作者任职于兴业证券私财委网络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