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清清
6月18日8点10分,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西侧的“京东派”校园店门口,四辆带有京东标志的电动三轮快递车,整齐地停靠在路边。三轮车畔,京东快递员正从地上堆积的包裹内,选出路线相近的货物,一个一个地码在车中。稍后,这些货物将在快递员的骑行下,“乘坐”电动车送到自己的“主人”手中。
这是“京东派”门口每天早晨都会发生的场景。不过,这个场景很快将加入新元素。18日,在“京东派”店面的马路对侧,一字排开了5辆形状大小不一的小车,有的将近一人高,呈长方体状;有的半人高,酷似老式火车头;还有的仅到大腿,长着类似于《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般的“望远镜眼睛”。
与电动三轮快递车相似,它们也是红白相间的色泽,车体上也有“京东”字样。不同的是,它们身上多了一个“JDX”的符号,标志着它们的身份——来自京东X事业部的首批配送机器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自18日起,包括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在内的高校里,共计10辆配送机器人开始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京东的无人车配送,正式迈出运营的第一步。
京东无人车首秀
6月18日9点06分,在围观者的簇拥下,京东无人车的“大个子”,一个长方体状的配送机器人开始在世纪馆西侧的知行路上,踏出自己在公众前的第一步。
内文第一个小标题第二段:机器人需要配送的货物终点,位于中国人民大学品园3号楼,与世纪馆西门相隔一个包含篮球场的运动区域,两者直线距离约为四个篮球场的宽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已经在云端设定好了本次机器人配送的路线:从“京东派”门口对面的马路出发,绕过篮球场,抵达品园3号楼外的取货点。
“这辆车速最高可达20公里/小时,”京东X事业部配送机器人技术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过,考虑到校园内的安全问题,我们将这辆车的速度设置在3-5公里/小时。”
随着黑色底盘下的四个轮子缓速滚动,配送机器人的白色车体开始匀速前行。两个单线激光雷达分别位于底盘后方的左右两侧,同样的一个雷达也出现在车辆前脸偏下的位置。在配送机器人的“头顶”,还设有一个16线激光雷达,加上数个视觉传感器等配置,可帮助机器人感知周围的路况与障碍物。
“配送机器人最终的路径图,实际上是云端地图与激光雷达实时监测相结合的产物,”前述京东技术人员介绍,“云端地图是进行全局的路径规划,激光雷达则是局部路径规划。”
经过第一个拐角之后,一位好奇的围观者跳到配送机器人的前方。仿佛带着小心翼翼,配送机器人轻轻地停了下来。“车辆设置的激光雷达可以检测到前方障碍物,然后根据距离采取相应的措施,”前述京东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距离较远,车辆就会缓慢刹车,如果是突然蹦出的距离极近的障碍物,车辆就会急刹。”
不仅是距离,障碍物的速度也是影响配送机器人判断的一个因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如果前方障碍物的速度过慢,配送机器人就会停止,如果障碍物前行速度尚可,机器人就会调整自己的速度,进行尾随。甚至,如果有障碍物静止在机器人前方,在道路宽度允许的条件下,机器人将绕行通过。
在配送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中,位于“京东派”的云端系统平台也在紧张地工作着。“除了可以看到我们设定路径和小车实际行走路径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信息,”一位京东X事业部云端平台介绍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括电流、电压、传感器数据、电量、续航里程等,从而智能化地将订单货物合理分配到小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