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财经客户端   |  南财号   |  理财通   |  城市通   |  网站简介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商业 > 正文

跨国企业生产中国化: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本土供应商超八成

2021-03-30 20:48: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杉

3月27日,西门子医疗全球首款1.5T生命感知磁共振MAGNETOM Altea在中国首发上市,也是西门子医疗首创BioMatrix生命矩阵系统被首次应用在1.5T设备上,BioMatrix生命矩阵系统是与传统磁共振的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和线圈系统并列的磁共振第五大子系统。

本土供应商超八成

中国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其重要的增长引擎。1988年西门子第一台MRI设备在中国装机,并于1992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共有上海、深圳、无锡三个生产基地。

其中,中国市场还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磁共振成像业务增长最强劲的市场之一,位于深圳的磁共振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了包括0.35T低场磁共振1.5T和3.0T高场磁共振在内的全线产品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SSMR)员工约1000人,是西门子医疗在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2013年,SSMR在原有磁共振(MR)业务上,引进了临床治疗(AT)和医疗电子(ME)两个业务部门,成立研发和生产中心。AT已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了600多台血管造影系统;ME为西门子医疗所有业务部门设计、研发并生产医疗电子部件以及子系统。

SSMR是西门子磁共振业务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门子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产能,其产品约70%出口至国外客户,几乎承担了除7T之外的全线西门子医疗磁共振产品的生产,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三台装机的西门子医疗磁共振整机系统中就有一台来自深圳基地。

据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安Andreas Schneck介绍,“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技术有限公司是西门子医疗磁共振业务群全球唯一具备完整价值链布局的产业。”

SSMR已在中国与本地供应商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超过80%原材料来自中国供应商。

“我们的供应商资源是多样化的,有的原材料在德国及欧洲生产,有些原材料由中国和欧洲供应商共同生产。这也是我们没有100% 供应商本土化的原因。其实德国总部的供应商也不是完全本土化。我们尽可能优化本土资源,有些原材料如果国外的供应商可以提供更好的性价比,我们也会从国外采购。”Andreas Schneck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目前深圳基地的本土化情况,“80%供应商本土化的这个比例其实已经很高了。我们努力在中国开发供应商资源,不仅为自己生产,而且为全球市场开发资源。如果我们合作的供应商在成本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他们不仅可以给我们深圳基地供货,还能为英国磁体生产和德国的设备生产提供原材料。我们鼓励供应商拓展海外市场。”

施安解释,目前没办法百分之百做到本土化供应的原因之一是“磁共振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资源是氦气,没办法从中国本地得到,在德国也不是本土供应商提供。对于剩下不到20%的部分,如果有非常优秀的供应商做到良好的性价比,我们是非常愿意积极寻求合作的。

对于本土供应商,施安表示,中国本土供应商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性价比非常高,物流也非常方便,“我们已经扎根深圳二十年,跟供应商的关系是在很长时间内逐渐建立而成,并不只是从供应商手里买部件,我们会跟供应商一起开发新的部件,也帮他们拿到相应的资质,这样他们的部件也可以运到国外去,比如在我们德国或英国工厂。我们的供应商也来自全国,不仅限于大湾区,当然在大湾区我们有很多供应商,比如在深圳以及中山。”

对于其他行业出现零部件“卡脖子”的情况,施安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我知道芯片行业面临这样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用到的芯片没有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还没涉及类似的风险。不过也要持续关注这方面情况的进展,也是推动我们发展原材料本土化的因素之一。如果将来一旦有这方面风险,本土供应商能给我们供货,就不会影响我们的供应链。”

调高后疫情时代预期

2020财年(截至2020年9月30日),西门子医疗的总营收为145亿欧元,调整后利润额为22亿欧元。影像和临床治疗业务营收可比微增,诊断业务营收略有下滑。主要受新冠疫情对诊断业务的影响,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为 15.4%,同比下降 170个基点。

在去年疫情之下,深圳基地也面临一些全球供应链困难。施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一方面是与我们的客户相关的:疫情期间,很多客户受到封城隔离的限制,无法正常收货。另一方面,我们的物流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的设备要通过空运或海运发往客户所在地,由于疫情原因,很多运输路线受到影响,为了及时将我们的设备发给客户,我们要支付更高的运输成本。不止我们受到影响,全球形势也是如此,比如我们也要为欧洲供货。”

疫情缓和之后,业绩开始回温。2021年2月1日,西门子医疗发布2021财年第一季度(2020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业绩。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3%,设备订单出货比1.16;调整后利润率达19.1%,同比上升550个基点。

主要受益于欧洲、中东与非洲(EMEA)市场新冠病毒抗原试剂业务的快速增长以及核心业务的恢复,诊断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3.5%;影像业务营收同比增长9.3%,临床治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3%。

西门子医疗首席执行官孟天齐(Bernd Montag)表示,“鉴于第一季度发展态势良好,我们决定上调对2021财年的预期。”预计2021财年同比营收增长8%-12%(此前预计为5%-8%);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达1.63-1.82欧元(此前预计为1.58-1.72欧元)。

去年西门子医疗还出手进行了一笔大额并购。

2020年8月2日,西门子医疗和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Varian)宣布,双方已签订协议,西门子医疗将以每股177.50美元现金收购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的所有股份,折合收购总价达164亿美元,与截至2020年7月31日瓦里安普通股3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收盘价相比溢价约42%。

西门子医疗此前表示,对瓦里安的收购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最终须经瓦里安股东及监管部门的批准,并满足其他约定俗成的收购条件。交易完成后,作为西门子医疗的品牌,瓦里安将继续以其原有名义运营。

3月27日,西门子医疗亚太区总裁陶琳表示,目前西门子医疗与瓦里安的合并正在进行中,合并之后会进一步发掘双方在中国市场的合力作用。中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癌症诊治面临重要挑战。每百万人口对应的放射治疗设备,美国为11台,WHO推荐数为3台,而中国这一数字为1.5,依旧存在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这是两家医疗器械行业在各自赛道上的巨头的“强强联合”,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的结果。

西门子医疗是影像诊断、体外诊断、介入治疗等领域的医疗器械巨头。2018年,西门子集团完成对医疗业务的分拆及独立上市,西门子医疗成为独立上市的公司。2019财年(截至2019年9月30日),主要获益于影像和临床治疗业务板块,西门子医疗总营收145亿欧元,同比增长5.8%,调整后利润额为25亿欧元。

相较于西门子的知名度,瓦里安是更为“低调”的细分领域的龙头:在放射领域占据约70%的市场。

瓦里安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三十多年,于2007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工厂及地区总部,设立了在北美地区以外唯一的直线加速器生产基地。2008年在北京设立其亚太地区培训中心。

瓦里安主要提供癌症及其他疾病放射治疗、放射外科、质子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设备及相关软件,也是影像部件及安全检测相关设备的供应商。2019财年营收32亿美元,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率约为17%。

如果按2019年营收计算,西门子医疗与瓦里安营收相加超过GE医疗的199.42亿美元营收;如果以2020上半财年营收计算,瓦里安营收16.23亿美元,西门子营收85.62亿美元,加起来101.85亿美元,也超过GE医疗的86.26亿美元。

此次收购一方面很可能基于财务目标上的考虑,另一方面现有的影像跟放疗业务结合越来越紧密,实际上二者业务是融合的。之后能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预期目标,取决于内部的体系的管理。

对于瓦里安来说,与西门子医疗在产品层面的整合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从产品层面上可以做影像加放疗整体解决方案。瓦里安除了仪器,现在也逐渐做服务,比如放疗中心。从销售渠道的成熟度上来说,西门子医疗更强一些。

在时间点上来说,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加速了这一并购的发生。相对于西门子,由于业务与肿瘤高度相关,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据瓦里安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肿瘤领域的总订单下降了14%;营收下滑16%为6.9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