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财经客户端   |  南财号   |  理财通   |  城市通   |  网站简介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宏观 > 正文

氢氟碳化物将被限制生产使用,相关管制措施正在加紧制定

2021-04-25 16:20:5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见习记者,王晨

4月16日,中法德三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会议期间,中国宣布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这距离4月22-23日离美国总统拜登主持的气候变化虚拟峰会不足一周时间,该峰会将邀请40位世界领导人参加。

值此契机发布批约决定,也能够从侧面说明这一决定的重要性。曾任基加利制冷能效项目中国负责人的胡敏认为,从综合角度来说,这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非常大。

中国批约意味着全球氢氟碳化物最大的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要对相关化学品开始管制,有多位专家表示,此举将影响到全球一半以上HFCs的生产和使用。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削减时间表要求,我国需要在2024年冻结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并从2029年开始削减,当年削减10%,到2045年削减80%。

1987年各国缔结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2016年10月达成基加利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将HFC134、HFC134a、HFC143、HFC245fa等18种氢氟碳化物(HFCs)列入受控物质清单。氢氟碳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制冷、泡沫绝缘材料、消防、气雾剂等领域,最常见的产品就是空调和,具有极高的温室效应潜值,被称为“超级温室气体”。

据预测,基加利修正案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全球范围内80%的HFCs得到减排,可防止本世纪末全球0.5摄氏度的升温幅度。

家用空调等制冷产品将受冲击?

氢氟碳化物这类物质的应用领域很多,最常用的是制冷领域和室内空调。中国的制冷产品生产量占据全球的70%左右。根据不同的应用用途,其替代品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比较受到关注的四氟丙烯(HFO-1234yf)多用于汽车空调,丙烷(R290)则用于室内空调。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认为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相关产业是机会也是挑战。中国生产全球HFCs相关产品50%以上,中国虽然在专利上面没有优势,但在整体产业链制造水平上拥有优势。如果中国能够及早采用替代品和替代技术,参与和推动国际相关产品标准的制定,如可以实现节能和减排HFCs双重气候效益的产品标准,是大大有助于全球的HFCs减排。

胡敏透露,国内家电、制冷等行业从2016年达成基加利修正案后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低GWP(全球变暖潜值)的空调价格目前已经低了很多,之后的变化可能是增量的部分。”

作为主要用于室内空调的新型环保制冷剂,R290制冷剂近些年得到了包括生态环境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广泛研究和大力推广。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熊康曾公开表示,R290是目前唯一符合基加利修正案要求的技术。

据报道,我国房间空调器行业从2012年开始淘汰氢氯氟烃(HCFC)类物质,截至2020年10月底,已经完成了20余条R290空调生产线的改造,改造产能超过750万台。

原环保部在2014 年4月底推出了相关补贴政策,通过资源的投入来推动R290空调的量化普及。2015年,中国家电协会与相关机构共同发布了环保低碳标识。此后,补贴政策经历数次修改,形成了目前内销变频一级能效产品补贴600元、二级能效补贴360元的标准。 

据报道,生态环境部正在计划出台政策推动家电行业淘汰氢氯氟碳化物,并将出台两个相关目录,正向目录鼓励替代技术发展,给予市场明确激励导向,反向目录将禁止、淘汰物质纳入负面清单。

目前我国《2021-2026年房间空调器行业计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提交多边基金秘书处,目标是到2026年空调与家用热泵热水器行业淘汰HCFC-22消费量的70%。

胡敏提到了产品定位对于低GWP空调销量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很多地方,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空调市场,将绿色、环保、高效能和其他很多非必要功能一起纳入高端产品的定位,导致低GWP空调价格普遍高于普通空调,影响到了推广进度。因此现在有不少声音在呼吁空调产品调整定位为朴素的、高效的,让能够辐射更多消费者的所谓低端市场也能够享受低碳产品。”

据胡建信透露,北京大学相关研究团队也正在研究制定加速替代、减少氢氟碳化物排放量的方案。

三氟甲烷处置将转为强制减排

胡建信透露,除了广泛使用于制冷产品中的制冷剂,HCFC-22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三氟甲烷(HFC-23)的排放控制问题更加急迫。

作为制冷剂和发泡剂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三氟甲烷的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24万倍,也被列入了基加利修正案。

三氟甲烷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氢氟碳化物。2015年开始,我国出台了HFC-23运行补贴政策并多次调整,以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对于HFC-23的处置。目前的处置手段主要是焚烧,但胡胡建信透露,“从2005年烧到现在,中国企业焚烧销毁大约11万吨HFC-23,减排了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花费了超过100亿人民币。焚烧HFC-23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

国家也在帮助企业开发HFC-23转化技术,如果能够实现有效转化,将副产物三氟甲烷转化成化工原料并获得收益,是从根本上解决HFC-23排放问题。

运行补贴政策有效地激励了相关企业开展三氟甲烷的减排,过程中也提高了相应的监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氟甲烷处置补贴政策在2019年年底结束后,目前为止不再有明确管控政策出台。有学者认为,这将给未来三氟甲烷的减排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目前对于三氟甲烷,依旧有不少声音在呼吁补贴。

对此,胡建信表示,持续补贴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通过补贴激励处置对于企业来说是自愿的,但批约后就需要强制减排,就不存在激励了。

他透露,目前某企业三氟甲烷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中试,“以后我们可以不花成本去烧掉它,不仅可以节约焚烧处置成本,还能通过资源化利用和相关的技术专利创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