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3 14:59: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红霞
在影像医学领域,“卡脖子”的PET-CT产品芯片产品,被联影集团完成技术攻关。
5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联影集团获悉,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PET-CT芯片已实现量产,将按计划投入市场使用,其研发目标是超过全球目前所有正在研发的PET-CT产品的性能,预计该芯片将在下一代PET-CT产品中投入使用。
PET-CT是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它将CT与PET融为一体,由CT提供病灶精确解剖定位的同时,PET提供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从而助力病灶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高科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PET-CT能在肿瘤尚未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时就能够发现它,被业界称为“探测生命的雷达”,是目前最先进的诊疗设备之一。
近年来,我国已掌握磁共振(MR)、CT、PET-CT、DR、直线加速器等全系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超越欧美,打破了外企对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垄断。但从整条产业链来看,在部分核心部件到元器件、原材料、高端工艺等方面,中国还有追赶空间。芯片就是其中一个领域。
芯片是医疗设备系统性能实现跃升的关键源头技术,也是医疗设备核心技术中的核心,我国一直在寻求突破。
2019年, 联影集团成立上海联影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全线高端医疗设备定制化芯片的设计研发,到如今首款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量产。
“芯片代表了人类制造最精密工艺,研发难度系数很大。”联影微电子首席执行官刘悦介绍,这款PET-CT专用芯片需在指甲盖大的芯片上集成近十亿只晶体管,以每秒上百万次的速度对微弱电信号进行采样、放大,并将电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一行代码写错或一根电路搭错,芯片性能指标就无法实现。”
而在行业常态里,医疗芯片产品的设计到量产周期,需投入近百人团队,历时至少5年。而联影集团此款芯片的定位,则是针对高端医疗设备系统需求的定制化ASIC芯片,这里需要芯片研发技术的同时,还需掌握医疗设备关键部件原理及跨学科技术知识,需与设备整机研发团队紧密配合协同,才能保证集成芯片后整机性能最大程度提升。
为此,人才成为技术攻关中的重中之重,联影集团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并将自主研发的PET-CT整机团队结合起来,形成高效合作机制,对比同行,也缩短了产品的研发上市周期。
不同于其他芯片,联影集团自主研发的PET-CT芯片还进行了技术创新。刘悦表示,“芯片上集成了智能校正、温控监测、数据传输、能量与时间测定等以往16块芯片才有的功能,确保可以捕捉并甄别最微弱的信号并降低干扰。此外,该芯片还被采用业界最密采样通道,并将单位时间内单个通道信号处理能力提升到业界前所未有的10兆级,相较基于传统通用芯片设计的电路处理能力提升了10倍。由此,可以保障系统在极宽的示踪剂剂量范围内能够精确、有效地检测到人体发出的辐射事例。”
衡量PET-CT关键性能指标之一是TOF时间分辨率,TOF数值越小,定位越精准,图像质量越高。且芯片带来的性能指标和集成度的提升,能优化设备性能。“我们的这款PET-CT芯片则在业内首次达到行业最佳TOF时间分辨率——190皮秒级,”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子影像事业部总裁王超补充说,而1皮秒相当于一万亿分之1秒,PET-CT系统性能首次突破200皮秒的技术“拐点”,使系统的综合性能完成飞跃式提升,可大幅改善临床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定量准确性。这将有助于图像质量的提升可有效帮助医生精准诊断。
除分子影像专用芯片之外,联影集团还在研发全线医学影像设备的专用芯片,计划培育一条“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的医疗芯片产业链。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公司自成立来就聚焦自主创新,十年来实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和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这款芯片量产后,联影集团将正式建成从整机系统到核心部件、再到底层元器件的全链条垂直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