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筷玩思维
商业化探索
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困难,他们对于电影工业和商业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电影《桃姐》中有过嘲讽类的场景,刘德华饰演的制片人在电影超支后,用各种说辞和手段,说服博纳董事长于冬客串的投资人增加投资。这一场景在真实的电影拍摄中其实很常见。
但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一位受访人都表示,做好预算、控制成本是制片人基本功,与曾经的超支常态相比,这显然是一种进步。
“我们的电影绝对不可能出现超支的情况。”林晶告诉记者,她了解最大的成本是人力,对如何做预算有自己的方法论,也明白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思路完全不同。
王子剑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艺术片制片体系。包括完整的预算、回收计划等。在黑鳍的会议室里,整墙的黑板上写满了一部电影所需要的各个环节,并作好了分类。他对各环节的人力成本稔熟于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精确的预算。
影片卖得好才可能保证不赔钱,包括海外发行、国内票房、网络版权等多个渠道,王子剑在几个项目之后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回收体系。往往在前期筹备时,就要分阶段为项目做好回收方案。
同时,他形成了股权溢价模型,这是当下产业环境里,制片人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保证制片公司可以持续运营的手段之一。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部影片中自己会留有部分股权,在主投方确定后、拿出10%左右做第一次溢价;片子第一个版本出来后,做第二次;电影节、发行之前,进行第三次溢价,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将手里的股份留用。
同是创作型制片人,任江洲不掩饰对王子剑商业能力的佩服,自己虽擅长创作,但电影终究是个名利场,他也要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财务负责人。
任江洲性格内敛,谈及困难会接连叹气,像泄了气的气球。结束《心迷宫》创作后,他回老家做了一个农场,在电影集中拿奖的2014年,他除了飞去领奖,其余时间都在老家种地。
“有了这个收入,起码够我生活。我不能连吃饭都吃不起,却还要坚持梦想。”
采访结束已是正常公司下班的时间,任江洲与几个制片人继续开会,谈及新项目,他多次兴奋起来,似乎刚才说的困难都不复存在了。
走出雨天影业局促的办公室,下了大半天的雨停了。雨水洗过的城市格外干净,如任江洲的电影梦一样清晰。
“做电影的千万不要说自己伟大,也不要总宣称自己苦哈哈,这只是一个工作。现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但如果哪天我更喜欢别的事业,或许就离开电影行业只做一个观众了。”杨城悠悠地说着;而有些疲于社交的单佐龙也为自己找了后路,“说不定以后去做个木匠。”
话虽如此,纵有千般无奈,他们依然在当下坚守着。随着这批青年制片人对电影江湖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新规则形成之前,他们或许会催生出更大的能量。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