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财经客户端   |  南财号   |  理财通   |  城市通   |  网站简介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证券 > 正文

科创板撤单潮背后:三成企业再次申报 7家公司转道创业板

2021-04-08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坪

从去年年底开始的IPO撤单潮一直延续至今。

4月6日,又有两家申报科创板企业撤回材料,终止审查。公开资料显示,截至4月6日,2021年以来,科创板终止审查企业已经突破98家次(上海拓璞两次冲刺科创板失败),此外,还有1家因不予注册、6家企业因终止注册而结束了IPO进程。

不过,这些IPO折戟的企业并没有轻言放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数据发现,不少企业在首次冲击科创板失败后,又再次提交材料,截至目前已有37家企业(含上海拓璞)选择重新申报,再次申报率高达35.24%,除了重新调整方案、修改申报材料外,更有7家企业变更拟上市地,从科创板转道创业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超过一半的二次申报企业选择在6个月内重启IPO,较为典型的如联动科技,撤材料仅一周便重启IPO,该公司首次IPO于2020年9月28日获受理。今年3月11日,联动科技因战略规划因素考虑,主动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IPO撤回申请文件。但7天后(3月19日),联动科技却火速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

超三成企业重新申报

连日来,接连有科创板IPO企业撤材料后重新申报。

具体来看,37家再次申报的企业,其中20家处于上市辅导阶段,17家再获受理,而在受理的这些二度申报的企业中,目前已有8家企业过会(包括4家报送证监会、4家已受理),再次申报成功率达到47.06%。

“由于IPO事前审查控制的不是财务指标,而是信披质量,这就使得部分因为资料不完善而选择退出的IPO企业,在资料完善之后卷土重来。这是正常现象。这也说明了当前注册制IPO的渠道依然是通畅的,之前IPO失败,主要是这些企业信披质量不过关。信披质量不过关,有些的确是在掩盖公司基本面的问题,有些不是基本面问题,而是资料信息披露上面存在不足。资料不足补足资料,再次提交IPO也就是顺理成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受访指出。

对于二次冲刺的企业来看,在其重新申报IPO的过程中,必然绕不开被问询“披露前次申报有关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大部分企业首次撤回申报的原因多为“自身发展战略考虑”;经营团队或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如“引入外部机构投资人、制定期权激励计划”、“高管因自身原因退出经营”等;信息披露不规范或准备不充分;不符合相关板块定位等。

而在二次申报的过程中,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二次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交易所会对前次申报撤回原因,影响发行人前次申报相关因素是否已经消除;申报人对照前次申报文件信息披露内容及问询回复内容,披露本次申报与前次申报的主要差异及存在相关差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细致的询问。

而从目前的二次申报“过会”的案例中也不难发现,能否消除前次申报相关因素是企业闯关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目前已经完成发行的4家企业为例,较为典型的是泰坦科技,其在首次上会的审议会议结果显示,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当时未能同意其IPO申请,主要是因为公司未能准确披露业务模式和业务实质,未能准确披露其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和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情况。

而在二次申报中,针对自身的科技含金量,泰坦科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相应核心技术进行了披露,将核心技术分为产品类技术和平台类技术,分别主要对应公司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并对每项核心技术列表描述了对应的相关产品线,随后,公司上市委未给出审议意见,直接通过了该公司的上市申请。

7家企业“转战”创业板

从再次申报的板块来看,目前15家处于上市辅导前期阶段的企业尚未披露具体的上市板块,但再次申报科创板上市仍占最高比例,有14家企业仍然选择申报科创板,另有7家企业则转而申报创业板,1家企业选择申报精选层。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效果初显。

一方面,今年2月,新三板精选层挂牌企业转板上市规则正式落地,市场人士预测今年内有望看到精选层企业成功转板科创板或创业板的案例。

力量资本董事长朱为绎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快精选层直接转板制度,对解决目前IPO堰塞湖问题起到较好的分流作用。”

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也在受访时指出:“转板上市制度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便利化服务,打通了中小微企业成长上升的通道,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同时,企业也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交易场所,充分利用不同市场的特色制度来自我发展。”

而另一边,科创板、创业板错位竞争的格局也初见成效。

“企业选择任何板块上市,都是出于其自身的上市需求。”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说道,“行业、发展阶段、所处区域以及发行上市条件等,都会影响企业的上市选择。”

“从行业标准来看,比如新商业模式企业,成长型的创新创业公司,包括传统产业技术结合的、偏软一些的,上市大概率会选择创业板,而硬科技企业上市,尤其是科创板明确的六大行业,大多会选择科创板。”前述策略分析师指出。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也指出,“两个板块定位有些差异,但是都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两个板块都是为了支持新经济企业更加高效、更加便利地融资。长远来看,创业板和科创板应该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的发展趋势。”

IPO不能一撤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扶持新经济企业的初衷一致,创业板与科创板对于从严审核的理念也不存在差别。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7家从科创板撤回又申报创业板的企业中,仅中联云港一家顺利过会,而另外有3家企业——木瓜移动、佛朗斯、兴欣新材均再次撤回IPO申请,还有一家企业——天益医疗则中止审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前述三家撤单企业都曾因“科创含量”遭遇两方上市委“刨根问底”。较为典型的如佛朗斯,在冲刺创业板时期,佛朗斯曾对前次撤回IPO申请原因作出总结——“发行人主营业务科创属性不突出、报告期内规模体量偏小以及公司更加符合创业板定位的特征。”

但即便如此,主要业务为租赁的佛朗斯似乎也不满足创业板定位。在第二轮问询中,创业板上市委又犀利要求其结合自身租赁业务的创新、创造、创意情况,核心技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行业及发行人成长性等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规定。

事实上,不久前,创业板刚诞生了首个因不符合创业板定位而被否的企业。

3月25日,创业板上市委便否决了鸿基节能的IPO申请。公开资料显示,鸿基节能的主要业务是地基基础及既有建筑维护改造的设计和施工。

上市委员会审议认为,鸿基节能所处行业为“土木工程建筑业”,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原则上不支持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行业。同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新技术、新业态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毛利占比分别从2017年度的51.94%、60.24%下降到2020年1~6月的24.94%、29.30%,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除此之外,木瓜移动还因在信息披露方面暴露出的“不客观、不准确”等问题被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委质疑;兴欣新材则因采、销、存方面财务数据真实性不足等遭遇举报。

面对企业接连撤单的行为,不少市场人士也开始呼吁,“IPO不能一撤了之”。

早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明确指出,对“带病闯关”的拟IPO企业,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近期,有地方证监局也在召开辅导监管工作会议时表示,不接受辅导机构在遇到交易所现场检查后主动撤材料,或者遭遇现场检查时被发现问题,否则要对相关保荐机构区别对待。

盘和林认为:“在IPO事前,监管层通过完善IPO信息披露格式和形式,增加IPO信息披露种类等多元化的、完善IPO时期的信息披露要求。而在IPO审核发现信息造假的问题上,则依然需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禁入造假企业、处罚,因为有些问题属于欺诈上市范畴,需要追究到底。所以信披造假在IPO事前也不应该一撤了之,要追究IPO企业信披造假的责任。即使没有IPO成功,欺诈上市的行为也是需要处罚,需要严厉震慑的行为。”